• 97阅读
  • 0回复

侗乡“回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24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采风录

侗乡“回声”
蒋力
去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参加建国以来首次举办的当代侗族文学研讨会,适逢湘、黔、桂、鄂四省(区)侗族文艺会演在新晃举行。
坐在新晃剧院里的木椅上,置身于侗族兄弟姐妹之间,观看汇聚了民族精萃的歌舞演出,那种浸泡在民歌之海中的实实在在的感受,是我在京城任何一座大剧院里都从未有过的。当身着深色民族服装的贵州黎平的姑娘们亮出甜美的歌喉,唱起地地道道的侗族大歌时,我在半陶醉的状态中,竟忽而想起了法国的无伴奏合唱歌曲《回声》。记忆中,听中国的或是外国的声乐演员唱《回声》,总不下数十次了,而侗族大歌,这来自中国民间的无伴奏多声部合唱,我却是第一次有缘听到。更让我高兴的是,这歌声已漂洋过海,回旋在异国的舞台上。1986年秋,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特意邀请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侗歌合唱团,9位侗家少女的演唱清醇如水,天然去雕饰,风靡了巴黎。艺术节执行主席马格尔维特激动地评价道:“在东方一个有百余万人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流传这样古老纯正、如此闪光的艺术,在世界实为少见。”
新结识的侗族青年作家吴浩对我说:“去黎平看看吧,到侗乡里去听侗歌,和在剧场里听是不一样的。”我欣然允诺。
夜晚,我们聚到侗乡一百姓家。热情的主人请来了乡里善歌的大叔、小伙儿和姑娘,转瞬之间,他家宽敞的堂屋坐得满满当当。六七个小伙子清清嗓子,先唱了起来,一人领唱几句,众人随即附上,唱得轻松随意,得意自信的味道便逐渐溢于言表。不懂侗语的我,有如雾里看山,只好凭感觉品味他们歌声中的情韵;待毕,再由吴浩边翻译边解释。从译成汉语的歌词中可以感到,都是诗的妙品:“岸边的人撒下网,是为了抓住大鲤鱼;我们这帮男子汉,今晚撒下的网,每网捞上来都空空的。”这是一首情歌,失意、试探或是欲擒先纵,但凭听者去想象和发挥。
姑娘们答歌:“远处的河水流过来,在潭中旋转着不肯离开。情人哟,我爱你就象那潭水在转着圈圈。”清脆的嗓音,有如村外清凌凌的溪水,引人入胜。门外,簇拥着被歌声刚刚招来的孩子,屋里,连老人的脸上都绽出了笑容。
在我国侗族居住较为集中的贵州黎平、从江一带,大歌的历史可以上溯数百年。在这悠长的岁月中,大歌竟然没有因无文字依据而湮没、衰亡,却凭仗聪慧的人们口授心传,一代代传唱至今。尤其是那复杂的多声部合声唱法,在没有任何理论佐证、没有专业音乐工作者指导和没有乐器伴奏的条件下,竟也如此和谐完美,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