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工农并重 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广东省东莞市经济发展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25
第5版(理论)
专栏:调查报告

工农并重 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广东省东莞市经济发展的调查
宣东英
东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前邻香港,后靠广州,处于广州和深圳特区这一经济走廊中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东莞市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拿1980年同1986年比,工农业总产值由8.89亿元增到26.4亿元,增长2倍;农村人均收入由325元增到876元,增长约1.7倍;城乡人民储蓄由1.174亿元增到13.1亿元,增长10.2倍。这种变化来自正确的发展道路。东莞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工农之间的关系,走出了一条工农互相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路子。
放开生产要素流动,发展乡镇企业
如同全国大多数农村一样,东莞市经济发展的起步碰到了两大难题:一是资金、技术、人才缺乏;二是农村劳力隐蔽性失业严重,全市农业剩余劳动力有30万左右。东莞市正是从解决这两个问题入手,实行开放政策,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放开生产要素的流动,把多余的劳力输出去,把外来的资金、技术、设备引进来,以此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启动点。
1978年冬,当时的东莞县委采取了劳力转移“三个流向齐头并举”的方针:一是向广州、深圳等地输出劳务,哪里有活干就到哪里去。二是向传统的工副业转移,恢复和发展了烧砖、烧瓦、草织、挖白泥、办石场、烟花炮竹等农村工副业。三是在大农业内部寻找出路。过去的农业,单打一,生产门路狭窄,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劳力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从1978年冬开始,东莞逐步调整农业结构,恢复传统的经济作物,实行水旱轮作,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解决了大部分劳力的出路。
“三个流向”的劳动力转移,使原来相对闲置的生产要素得到了利用,把负担变成了动力。但这还仅仅是初步的。对于东莞经济的振兴真正起启动作用的,是积极引进资金、技术、设备,以开展“三来一补”为桥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这是东莞市放开生产要素流动的第二个重大决策。
几年来,东莞市打开大门,让资金、技术和设备流进来。他们制定了发展“三来一补”企业的十条优惠措施,成立专门机构,统一洽谈、签约、审批、报关,统一掌握工缴费价格水平,协调和引导外资投向。同时,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到东莞投资。到目前为止,全市共签订了“来料加工”协议2407宗,计有15个行业4000多个产品,遍布全市每一个乡村。全市平均每月收工缴费500多万美元,每天约有700多辆直通汽车往来于东莞与香港之间。
“三来一补”企业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使引进的先进科学技术设备同本地的自然和劳力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生产力,而且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管理骨干和成千上万的熟练工人,起到了资金积累、技术积累、人才积累的作用,从而带动了整个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逐步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以轻工、食品为主的外向型工业体系,建立了食品、纺织、服装、皮革、塑料、电子、电器、玩具、工艺美术、日用工业品等20多个行业,4000多种产品。城乡工业6823家,职工人数30.9万人,不仅消化、吸收了本市原来存在的30万剩余劳力,而且还吸收了18万外来劳力。1986年,乡镇工业总产值达10.87亿元,比1980年增长3.7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54.6%,乡镇企业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增加农业投入,奠定商品农业发展的基础
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积累了一大笔资金。如何使用资金,这是农村经济发展中一着关键的棋。东莞市在资金投向的问题上,作出了正确的战略决策:工农兼顾。1980年以来,东莞市每年把约30%的工业积累资金,着重从三个方面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一是增加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1980年以来,全市共投资8177万元,新建、修建、维修配套大小水利工程4632宗。全市428公里海堤普遍达到3—3.2米标高,有效地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是增加农业科技的投入,着重发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1980年以来,全市投资72万元,引进和推广水稻新品种20多个,推广农业科学新技术54项。1986年,全市推广水稻固土配方施肥面积82万亩,使用化学除草剂面积133万亩,是全国使用化学剂除草面积最多的县市之一。水稻年亩产首次突破1500市斤,比1980年亩产增235市斤。
三是用于开发性农业的投入,主要是造林种果、发展畜牧业、水产业。据粗略统计,1980年以来,全市共投资1.1亿元,种果51万多亩,造林17.5万亩,绿化率达84.4%。仅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全市用于发展畜禽业的投资就达1250万元,建设畜禽商品生产基地6个。
1986年,东莞市粮食总产达9.1亿斤,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商品价值达2957.9元;全市耕地面积比1978年扩大12万多亩。
加速商品农业的发展,激发农业内在的生机和活力
在我国,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及其收益还存在一定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农业要获得大发展,最根本的办法是激发农业自己内在的生机和活力,建立起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增长的发展机制。也就是说,要按照价值规律办事,千方百计缩小乃至平衡务农与务工经商之间的收益差距,唤起农民不断扩大农业生产投资的热情。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东莞市选择了注重利用自然资源,按市场要求开发农业,加速商品农业发展的路子。1983年以来,一个以水果种植为突破口的开发性生产热潮在全市迅猛掀起。1984年以前,东莞的水果面积只有10多万亩,如今,不到三年的时间,水果面积就发展到60.9万亩。1986年,全市水果总产量达6亿多斤,产值3.4亿元,仅水果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达364元。开发性农业在水果上获得突破后,又迅速发展到“海”和“空”。近两年,全市开发滩涂1.2万亩,水产养殖总产达411万担。乳鸽、鹌鹑、鹧鸪、珍珠鸡等珍禽的养殖也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相结合的农业体系。
开发性农业向广度和深度进军,打开了农业致富的广阔领域,燃起了农民务农的热情。过去,许多山地,集体补贴果苗、树苗,农民都不愿意耕种,现在,就是三四十度的山坡也争着投标开发。过去,农民手上有点钱,多数是投放在盖房子、添家具等生活消费上,现在,越来越多地把手上的钱用于农业开发。过去,一些农民把进工厂做工,吃“商品粮”,捧“铁饭碗”,看成是求之不得的美事。现在,却有不少人退工务农。据大朗镇的统计,退工归农的就有400多人,甚至一些港澳同胞也争着回来投资搞农业开发,可见开发性农业吸引力之大。
以外贸为导向,发展创汇农业,走“贸工农”一体化的道路
开发农业的兴起,给东莞农业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农业自我发展的机制基本建立起来了。在此基础上,东莞又进一步以外贸为导向,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创汇农业,使贸工农之间结成有机的整体。
东莞市毗邻香港,从虎门镇到香港只有47海里,具有发展出口鲜活商品的优势。他们就以发展鲜活产品出口作为主攻方向。一方面,打破行业与地方的界限,由多方结合,合资联营,外贸、科研、林业、乡镇等部门合作,办起具有一定规模的鲜活商品出口基地,以恢复发展名、优、特产品为主,进行系列化的生产;另一方面,专业出口公司同生产单位、农户建立生产和收购关系,引导千家万户走“贸工农”的道路。
在这同时,市里又把发展农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作为走“贸工农”道路的重要环节来抓,积极引进先进的贮藏加工设备和技术。近几年来,全市利用地方留成外汇900多万美元,新办和改建了十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发了软包装果汁饮料、食品罐头、速食面、速食粉、活性干酵母等新产品。食品加工业已成为全市第一大行业。1986年,全市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制品品种214个,创汇6175万美元,占全市出口创汇总额的38%。
东莞发展的启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不仅农业摆脱了长期徘徊不前的状况,而且短短几年间,已有几千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为农业乃至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前提。但问题也迅速出现了,在一些工副业发达的地区,农业的物质投入减少,农民务农积极性降低,土地粗放经营,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农业以至整个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个国家在其发展的进程中,农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这是必然的趋势。但这应该是以农业各项经济指标包括劳动生产率、商品率和土地产出率等的提高为前提的,并不意味着农业地位的动摇。从我国农业现状来看,无论是粮食生产,还是林、牧、渔业等项生产,基础都还比较脆弱。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无论在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商品率,还是在物质技术条件、抗灾害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小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农业面临的是如何加强的问题,而决不是削弱。
当然,农村经济要走向现代化,离不开农村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城市工业的力量还不强的情况下,无论是对农业的物质投入,还是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更多地要靠农村自己的工业——乡镇企业,这是中国工业化的一条独特的道路。因此,现阶段,以发展乡镇企业为主导的农村产业结构变革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战略问题。但是,发展农村工业,并不意味着以农业的萎缩为代价。
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是我国农村长期贫困落后的一个根本原因。东莞的发展告诉我们,只要从过去那种小农经济的束缚中摆脱出来,面向国内外广阔的市场,充分挖掘农业自身的潜力,实现从传统农业向商品农业的转化,我国农村的面貌就会根本改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