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中法战争史研究中一些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25
第5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中法战争史研究中一些问题
今年是抗法民族英雄刘永福诞辰150周年,广西社会科学院和广西社联等七个单位,共同发起召开了一次中法战争史学术讨论会。与会代表对中法战争史的若干重要问题,各抒己见,热烈争论。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对中法战争结局的不同估价
多年来史学界传统的看法是,中法战争的结局是“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认为清政府腐朽无能,在战争中执行妥协投降的外交政策,当中国军队在陆上取得重大胜利时,急急忙忙地与法国侵略者签订了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出卖民族权益,断送了广大爱国军民浴血奋战的成果,从而导致了中国“不败而败”的可悲结局。
在这次讨论会上,有的同志对上述看法提出不同意见,认为从这场战争的完全意义上来说,中法战争非但不存在失败的问题,反而是以中国取得较大胜利而告终的。中国军民在军事上取得了台湾保卫战、镇海海战、镇南关战役和谅山战役的胜利,从而避免了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的重大损失,即领土主权的沦丧与巨额的经济赔款,使法国侵略者大肆鼓吹的“必须征服那个巨大的中华帝国”的狂妄梦想破灭了。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还具体分析了战后签署的《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指出:战争的结局使清政府失去了与越南的藩属关系,在云南、广西两处开埠通商,以及允许法国日后承帮中国修筑铁路,等等,这些并非坏事,而是有利于封建制度的解体和新生产方式的发展。
持相反观点的同志认为,衡量这场战争胜负的标准,应以战争的结局为依据。战后中法两国签订的条约同以往的条约毫无本质的不同,均属不平等条约,是在列强的武力逼迫下签订的,均在不同程度上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绝不能说清政府在这次战争中获得了胜利。他们还认为,不应该抽象地谈论藩属关系、通商自由,而应该放在资本主义强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进行掠夺和奴役的大前提下,才能将是非辨别清楚。
二、中法战争与洋务运动的关系
以前不少学者认为,从马尾海战等战役结局来看,洋务派所惨淡经营的枪炮、船舰,在帝国主义列强的进攻下,是不堪一击的,中法战争的结局“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初步破产”。在这次讨论会中,不少同志对此估价提出异议,认为不能把中法战争的失败归咎于洋务运动,相反,正是由于二十多年来洋务运动的蓬勃发展,使中国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都得到了明显的加强,尤其是近代化的战舰、枪炮的制造使用,使清政府国防实力得到了加强,在台湾、镇海的海上交锋与镇南关、谅山等陆路作战中,比较充分地发挥了作用。具体到马尾海战的惨败,其原因在于清政府所奉行的妥协求和政策和极不恰当的军事指挥,而决不能归咎于洋务运动。
至于中法战争后洋务运动是否“初步破产”,持上述观点的学者大都持否定态度。他们指出,从军事上看,中法战争的硝烟还未从中国上空消失,清政府即颁布上谕,认为“和局虽定,海防不可稍弛,亟宜切实筹办善后,为久远可持之计……当此痛定之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随之而兴起了大办海军的高潮,其他军用、民用工业也都比以前发展更为迅猛;从政治上看,洋务派中的一些封疆大吏和不少洋务思想家,通过中法战争炮火的洗礼,思想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已由单纯地追求经济改革,深入到要求在政治制度方面进行改革。
三、关于清政府所奉行的政策
长期以来,对清政府在中法战争中所奉行的政策多持批评态度,认为以慈禧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在这起争端中,一味妥协投降,即使是在马尾海战后,清廷对法宣战,也不过是为了应付国内日益高涨的抗战舆论,掩盖马尾败绩,摆出一副要大打的架势,实际上也是假打真和,以打求和。
一些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不能笼统说清朝统治阶级奉行妥协求和政策,而是应该按阶段进行具体分析。如果说战争开始时,清政府幻想通过美、英等列强调停,奉行妥协政策的话,那么到了马江战役之后,清廷的政策已发生根本性变化,这时是真打,而不是什么“假打真和”。清朝统治者更换前方作战不力的将帅,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与侵略者一争高低,并动员各地官绅举办团练,以收众志成城之效,“一战不胜,则谋再战,再战不胜,则谋屡战”。这时的清政府已从动摇退缩、进退维谷的困境中,艰难地走了出来,举起了抗法的旗帜,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暂时的反法联合力量。清军在镇南关、临洮等地所取得的重大胜利,不能说同清朝统治者所奉行的主战方针没有关系。
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还认为,清政府在取得镇南关、临洮大捷后,“乘胜即收”,与法国政府签约停战,并非是妥协投降,葬送前方军民浴血奋战的成果,而是一种比较明智的态度。这样做既能保持陆路军事上的攻势,又能赢得外交上的利益,避免了盲动所招致的严重后果,堪称当时的最佳选择。相反,如果盲目打下去,将会对中国不利。还有的学者考订了首先提出“乘胜即收”方针的,不是慈禧同李鸿章等主和派人物,而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纪泽。
除上述问题外,在这次讨论会上还集中对中国越南两国宗藩关系的实质及其作用、镇南关——谅山大捷是否是这场战争的战略转折点、刘永福等人在中法战争中的历史地位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 (孔祥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