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大栅栏,有了个幽静去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26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大栅栏,有了个幽静去处
本报记者 王溪元
寸土寸金的北京大栅栏闹市,在1988年即将来到时,耸立起重新建成的大观楼电影院。
所谓“重新建成”,一是因为它不是现在才有;二是它的功能和式样已经今非昔比——它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大观楼,是北京出现最早的一家影院,开业于1913年,当时放映的是无声电影。后来有了有声电影,在北京也是它第一家放映的。1960年,它又被改建成北京第一家立体电影院。10年前,由于电路年久失修而着火,它毁于火灾。老北京们眼瞅大观楼停业,真是若有所失。每当走过大栅栏,看见这堆废墟,就会想到这里还有一座等待完成的建筑。
大观楼要重建了。可大栅栏毕竟是个闹市区,在这里搞建筑,一寸土地也不能多占,不仅不能多占,还要“从原沿街建筑位置后退3.5米”,这是“统一规划红线”的限制……
承担这项设计任务的建筑师肖启益不只考虑到上述各点,而想得更多:大观楼朝北临街,东、西、南三面都已挤满旧有建筑,地下8米深处还有纵横交叉的两条需要保留的“人防”通道;朝北的门面后退3.5米。如果按以往的常规设计,不仅式样陈旧落后,电影厅的长度也满足不了要求;再考虑建设资金不很充足、施工条件困难、设计条件有限……
肖启益,这位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高材生,从1978年开始探索现代建筑的民族风格问题。这次他更加解放思想,商定把电影厅架空起来,两端向外悬挑以保证长度;腾出来的首层空间用于庭院绿化和设置茶座。立意在闹中取静,园中建楼;怀古向新,自然成趣。
现在,一座“超宽银幕立体声电影院”建成了,这又是一个北京第一。它从上到下,主要由电影厅、茶厅、地下厅三层组成,是个综合游乐场所。电影厅面积近700平方米,设有600多个舒适的座位。厅高10米,北端设有顶天立地的超大银幕。观众入场、散场分别从不同门道流动,既巧妙地利用了建筑空间,又满足了快速疏散的消防要求。
最有特点的是它的门面和首层空间。从远处望去,它的门前左侧高悬朱红仿古灯笼串,三个灯球上各书一个大字:“大”、“观”、“楼”。从近处看,在它那古画屏式的21米宽、22米高的门脸儿上,下部是个大月亮门,上部是一幅蟾宫下“翔女散花”的巨大浮雕。石料是山东掖县的,由北京画院雕塑家巩俊侠创作。走进月亮门,西侧是江南民居式的售票处,正面是首层大门。进入首层,就到了另一个世界——不是大栅栏,而象深山幽谷中的山洞。人们经过一个石拱桥,有两个去向可供选择:往上去,可以沿山路拾级而上,边走边听飞瀑流音,边看石壁岩画,转经栈桥便进入碧天银光的电影厅;留在下边,可以在“茶香坞”细品香茗,静观瀑布,凝听乐曲……这里飞瀑直泻,清水悠悠——水,这是电影机冷却水的巧妙利用。
这座大观楼尚未竣工,就有十几起国内外的建筑团体和大批个人前来参观。有的来访者问:这些怪石嶙峋的假山和立柱是哪种石头?北京市农建二公司施工负责人说:别以为这都是真石头,它可都是假的——内部是牢靠的轻质材料,外边是水泥沙浆,然后喷上涂料,它能以假乱真,坚固耐用。这种依靠新材料、新技术塑造出来的假山、立柱,比用真石头成本降低了80%,还大大缩短了施工时间。
建筑师肖启益在对来访者谈其设计思想时说,当今构思这种功能、技术、艺术三位一体的建筑,我认为主要应体现三个特性:公众所需的人民性、技术进步的时代性、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