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融合到时代主潮中去——谈电视剧《工程师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26
第8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融合到时代主潮中去
——谈电视剧《工程师们》
李国文
近年来,电视剧的创作在数量上呈丰收状态,固然不乏佳片力作,但质量平平者甚多,粗劣之作也不少,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电视剧这一艺术门类的声誉。
我是怀着半信半疑的心情,去看武汉市电视艺术中心拍摄的电视剧《工程师们》的。因为我曾经去大瑶山隧道工地采访过,因为我曾经在铁路新线工程单位生活了大半辈子,而且我自己也确实想努力写出建设者的形象。所以,对于同行这方面的尝试总是感到兴趣,而且深知其难。工业题材本不容易写,而在这丛山峻岭中一挖就14年的隧道,更有猫吃螃蟹,不知何处下嘴的感觉。
但是,看完了这部催人泪下的电视剧《工程师们》,真心地感谢编导和他的创作集体,为表现转战千里铁道线上的建设者形象所作出的努力。这部电视剧虽然只写了四位工程师,却也能从他们身上看到大瑶山隧道建设者们所付出的心血,和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奋战拚搏的历程。但是,我觉得这部电视剧的撼人至深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塑造了热爱土地和人民,渴望为祖国奉献一切,忠诚自己的事业,孜孜不息奋斗的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形象。这部电视剧使我想起了《人到中年》,在表现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遭际上,有异曲同工之处。
编导在谈到创作意图时说:“《工程师们》避开了就工程写工程的一般写法,通过四位工程师探家时各自不同的经历和感受,着力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和刻画,并且注意了悲中有喜,哀中有乐,朴中有美,寓巧于拙这样一些审美特点”。但整部电视剧却能处处感受到编导强烈的感情冲击,以一种不可遏制的挚爱和深沉的笔触,把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崇高心怀和献身精神,以重彩浓墨涂绘出来。据说,在拍摄这部电视剧时,很多场面都是在演员发自内心的泪水中完成的,难怪在屏幕上产生这样回肠荡气的效果。
电视剧《工程师们》所弘扬的献身精神,似乎多多少少在被淡忘着。即使十分注重物质的今天,也不应该忽略这点宝贵的精神。若没有这点自我牺牲,若没有这甘于默默无闻的奋斗,若没有14年如一日的苦苦经营,若没有抛妻别子,背井离乡在丛山峻岭中日夜鏖战,怕是不会有大瑶山隧道打通的今天。所以,这部电视剧在提醒我们一些什么?尤其对脑海里被名缰利绳缠绕住的人,更是一帖清醒剂。
剧中四位工程师各有其特色,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终被病魔夺走宝贵生命的何景明。虽然,他年近半百,仍是孤身独影,直到病危那刻才获得了未免太晚的爱情,虽然,他探亲归来,只有空荡荡的屋子等待,至死也是孤魂般没有可以依托的家。这些纯属个人的悲剧,可能是特殊事例。但是,我们所以为他新坟的墓碑上,放上一副他当穷大学生时所戴眼镜的那个镜头流下热泪,更多想到的是这位工程师为祖国设计了一辈子隧道,为事业拚搏了一辈子,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付出甚多,而获得甚少的共同命运。你可以挑剔这部电视剧还留有斧凿的痕迹,但是生活自身的力量,使你受到感染,而激动,而思索,心情会久久不能平静。
编导王大鹏也写小说,追求宁静淡远的意境,大概他的小说观点亦属新锐一派。但这部电视剧却十分贴近现实,具有浓厚的时代感。剧中未能展开来写的另一位工程师杨志良与他女儿之间的矛盾,两代人对于生活的看法,就有很鲜明的当今社会特征。这些都说明轰轰烈烈的生活,会象磁铁一样吸引作家、艺术家朝它靠拢。最激动人心的,还是推动祖国前进的时代主潮。
因此我想,虽然我们的作品还未能全面表现这丰富多采的生活,对于在这场伟大变革过程中劳动创造的人们,所迸发出的精神上的美,尚未充分地发掘和展露。假如,我们不仅仅只是批评,而是创造出适宜的条件、环境、气氛,使作家、艺术家融合到这时代主潮中去,更多更好作品的出现,将会是不远的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