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中国作协对1987年的思考 走到改革大潮前面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27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国作协对1987年的思考
走到改革大潮前面去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 (记者郭玲春)对于中国的作家群来说,即将过去的1987年显得有些沉闷。他们在汹涌的改革大潮前放眼中华时,这样的感觉尤其强烈。中国作家协会在岁尾递交的一份工作总结中不无遗憾地承认,文学战线与全国其它战线蓬蓬勃勃的改革之势相比,是落伍了。
这份总结对文学界前一段情状的估价是:比较沉闷,不够振作。
据记者观察,这一年间,作品的数量未减,但能引起震动的优秀力作不多;同行中疏于交流,探讨之风不盛;而某些思想、学术上的公开论争演化成小道传播,使不少人业务“搁浅”,仍在犹豫、观望。
究其原因,借用一句他们的话说:盘根错节。然而记者发现作家们不甘于沉闷,也在思考并清理着自身。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唐达成在肯定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主流的同时,不否认近年出现的某些失误。“一旦提醒了,便引以为戒。”他认为,在社会急剧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作家需要进行思想、艺术上的自我调整,也需要生活经验的再积累。陆文夫提到创作中存在的一种倾向:单纯地以自我为中心。这位不脱产的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说,当作家的笔远离社会生活、远离时代而“向内转”的时候,读者便会不留情面地“向后转”了。
但是,一味地责怪作家,似乎不尽公正。唐达成谈到这样的现象:一面提倡作家贴近、拥抱生活,而出一点尖端一点的作品,往往招来非议。
他以为,观望,是因为作家们心有疑虑。比方今年春天,有人唯恐对现实中的重大矛盾把握不稳,将已交稿的作品又抽了回来。于是,触及社会弊端的作品骤减,有人宁可去写“空灵一点、淡化一点”的东西。
老是紧紧张张的,怎么能繁荣文艺?唐达成又回到一个老话题: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作家和文学生产力解放的环境。
夏衍作为文学前辈,在前不久的作协主席团会议上再次重申:50年来,如何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艺的领导,仍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在深化改革的今天,尤其显得迫切和重要。
一些新的现象、议题在这一年摆到了作家面前:纯文学作品的知音为何日益见少?怎样具备改革的参与意识?对文学的社会效应应当怎样认识?等等。作家们正面对着时代的又一次挑战。
唐达成说:“我们是乐观的。”
党的十三大带来的好势头使作家们充满信心。且引用一位年富力壮的作家的话:“我们的队伍里蕴育着一股力,沉寂之后必会喷发。”
中国的作家群正在迎候崭新的1988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