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定心丸”疗效的长与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27
第1版(要闻)
专栏:每周论坛

“定心丸”疗效的长与短
朱维群
党的十三大召开当天,河北丰南县8000多个体工商户中有80%停工停业,收看大会实况。看毕都说是吃了“定心丸”,纷纷着手扩大经营范围(见11月27日人民日报)。近日来不少报纸也都报道十三大打消了农民、城乡个体户怕政策变的顾虑,起到了“定心丸”作用。初读这类消息,不禁喟然感慨:中国老百姓疑心何其重,而政策“定心丸”的疗效又何其短!
“定心丸”之说出于1982年党中央发布了关于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之后。这一文件总结并肯定了我国农民突破“左”的束缚所创造的责任制。亿万农民为之欢欣鼓舞,一直久悬的心放下来了。此后连续5年,每年初都发一个1号文件讲农业,每一次,农民都说是吃了“定心丸”。1987年1号文件不再讲农业问题,有的地方农民就马上提出怀疑:“这政策是不是要变?”
莫非农民吃“定心丸”吃出了瘾?然而仔细想想,觉得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怕变,一则因为过去很长时间政策变得太急太快,人们记忆犹新。农村互助组的板凳还没坐热就搞合作社,初级社刚起来又建高级社,紧接着又公社化。无论城乡,总是个体不如集体,小集体不如大集体,大集体不如全民所有,一个劲不停地过渡,结果越渡越穷。如今改革才9年,要完全抹去前20多年的动荡留在群众头脑中的不稳定感,确嫌短了点儿。同时,也要承认,这几年我们上上下下也确实有些同志对发展商品生产、发展多种经济成份看不惯,把社会上种种消极现象归罪于商品生产的发展。这种思想虽未造成大的危害,但对于那些通过报纸、电视时时注视着“上面的提法”的承包农民、个体户来说,毕竟是一种不祥的信号,这就使他们在发展生产时瞻前顾后,年年盼着“定心丸”。
十三大阐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给现行经济政策奠立了牢固的基础,具有从根本上安定人心的“疗效”。但是也要看到,中国的老百姓是最讲实际的,他们往往说是定心了,实际上并未定心,他们还要看实际的情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今后长期实践中,仍存在一个怎样坚持它、充实它、发展它的课题。如果我们沿着十三大的路线坚定不移走下去,使改革、开放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那么可以预料,对于“定心丸”的“社会需求”,自然会逐步缩小以至最终消失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