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多色彩的温州农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27
第2版(经济)
专栏:

多色彩的温州农村
新华社记者 陈坚发
编者按 温州经验对中国农村改革曾发生过并还在发生着重大影响。这篇报道在肯定这点的同时,侧重反映了温州经济生活中产生的一些新的矛盾现象,说明了农村改革任务的艰巨性与复杂性。温州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同它的经验一样值得重视。过去一说某某经验,必是一好百好;倘若提什么问题,就是否定整个经验,这是一种片面性。其实,只有揭示新问题,研究新问题,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取得成功经验的典型,也不例外。
浙南温州农村,最近九年间,发生了一连串令人惊叹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变化:
全市580万农村人口中,有100万以上的村夫农妇足迹遍全国。其中常年在外的各类手艺人28万,购销员14万。全国各地因此冒出了上百条“温州街”,上万个温州人经营的店、铺、摊、柜;
在国家没有花一分钱投资的情况下,全市兴办了13.3万个家庭、联户工厂,472个大小商品市场,其中专业市场267个。家庭联户工业总产值增长14倍,已达近30亿元,年均增长70%;
集资上千万、上亿元的农民新村、农民城一个个崛起。上千辆私人汽车在拥挤不堪的马路上奔驰;
在竞争中,1万多个家庭工商企业宣告破产或关闭,数以千计的人在商品经济的汪洋大海中触礁;
在青山绿树丛中,出现了难以数计的白色豪华型坟墓;
有1000多个自然村几乎村村新修建了宗祠、庙宇、教堂……
温州,以巨大的成功与不相协调的多种色彩引起一切关心改革的人们的注目。正因如此,近几年,数十万人川流不息地来到这块不通火车和飞机的地方,其中包括中央、各省市负责人和著名学者。
如今,党的十三大科学地总结了包括温州在内的中国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交给人们一把打开温州神秘之门的钥匙。
经济多样化的利弊观
近9年,温州市的私人企业、雇工大户和各类市场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这些与资本主义经济看来相似的做法,实践证明对现阶段发展生产力是有利的。可是,思想的禁锢和理论的贫困,使许多人多年讳莫如深。现在,大家可以公开讨论了,这些做法并非资本主义特有的“专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样可以而且利用它们为自己服务。要透过非驴非马、纷乱驳杂的经济现象,把握有利于生产力发展这个主流。
在温州,百万农民正是以此为突破口,挣脱了“一大二公”的束缚,闯出了一条走向繁荣富裕的新路子。今日之温州全市工业总产值中,国营、集体和私人经济约各占1/5,其余为多种经济成分的混合和杂交。在第三产业中,私人经济的比重则已超过国营、集体经济。这种经济结构带来的结果是: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比8年前翻了2番,平均每年分别递增19%和22.5%。农村人均收入比8年前翻了3番。全市长期向政府“要饭吃、要工做”的80万剩余劳力和每年新增的10万劳力全部被包容。温州之路,是一条振兴农村的康庄大道。
当然,无需遮掩,现阶段温州在发展多样化经济中并非全是一片玫瑰色:
在一些私人企业无法再简陋的厂房内,密密麻麻挤满了人和机器。有的粉尘迷眼,有的怪味刺鼻。劳动保护无从谈起!
一些12至16岁的学龄儿童,为赚钱终日从事着紧张、单调和机械的手工劳动。
一艘舟山渔轮在东海翻沉海底,33名渔民丧生。原因是修船时粘接板缝的桐油是假的。假桐油产于温州瑞安家庭作坊。
从1986年4月起,苍南县先后冒出12家汽水厂,造成汽水严重滞销。于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汽水战”开始了。你压价,我也压,你又降价,我再降。亏本也咬牙坚持。最终家家俱伤……
多样化经济的激浪滚滚,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利中有弊,弊中见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正是基于现实的国情,让人们保持清醒头脑,不要去做超越阶段的蠢事。同时告诫我们,存在并非全都合理。实践表明,多样化利大于弊,不能因小弊而抑大利,也不能因弊小而听之任之,摆在各级经济领导者面前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是:因势利导,加强管理和服务,兴利除弊,积极引导人们向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前进。
不协调的物质文化生活
在温州市采访,记者还见过许多矛盾交叠、令人困惑的现象:
距温州市区20公里处有一幢“敬老楼”,一层开商店,二层文化娱乐室,三层放了个菩萨供人们烧香拜佛。
苍南县宜山区有2户毗邻,各自大门口已褪色的对联高悬,一边是:“致富全靠三中全会,幸福不忘一号文件”横批:“知识万能”。另一边是:“钱如东海浩大无边,利如潮头滚滚而来”,横批:“上帝赐福”。
在新兴的“农民城”龙港,人们集资建起了学校、游艺场、电影院,同时也新建了庙宇。
由24辆摩托车开道、上百人披麻带孝的送葬队伍浩浩荡荡开过来了。身穿白制服的管乐队吹奏着与哀乐大相径庭的乐曲:《十五的月亮》、《妈妈的吻》……先富起来的人们互相竞争的内容越来越多:有比谁办的企业发展快的、比谁认购国库券和社会捐款多的、比谁盖的房子阔的,也有比谁家祖坟和阴宅壮观的……
先进与落后共生,富裕与贫穷同存,文明与愚昧结伴;不同信仰交织,多种需求重叠。这,就是温州现状的真实写照。
正在努力摆脱贫困的人们,并不意味着同时在摆脱愚昧和落后。中国脱胎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母体,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某些“遗传因子”还留在肌体中。所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形成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克服小生产的狭隘眼界和保守习气,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是指导农村工作具有长远意义的方针。在这方面的任务,也是不容忽视的。
风险相伴的航程
在商品经济这个大海中,温州人早就扬起了风帆。但就从启锚开始,风险一直伴随航程,商品经济中充满新的矛盾。
1985年冬至1986年夏,温州发生一起席卷全市的“抬会”、“排会”金融大投机。当时,个别不法分子利用人们急于致富的心理,用高达25%至50%的月息为诱饵,吸引“会员”。谁入会时交款1万元,两个月后即能领取本息1.5万元至2万元,比做生意还赚钱。可是“会主”的资金并没有投入流通或生产,而是成箱成袋地堆放在家里。他们靠几何级数地扩大入会者“填东补西”。短短数月,10多万户上当,聚合资金超亿元。结果,“会主”纷纷携巨款潜逃,晚入会者倾家荡产,有人跳楼,有人喝农药。
还有查无实据的“金权交易”。在这里,“钱能通神”这句话并不是没有市场。如批块好房基、减免点税等种种“关照”有的就是通过送钞票起作用的。某人向有关实权人物送上一份厚礼,于是,一笔大额购销合同就成交了。奇怪吗?乐清县一位专业大户说:“这不奇怪。因为现在对当权的还没有严密有效的法律监督,我们私下互惠互利,天知地知,查无实据”。
另一突出问题是失控的超前消费。几十万元盖栋高级别墅,数万元办一次红、白喜事,吃一顿花掉几百上千元,这在温州沿海发达地区已屡见不鲜。有位致富能手请客,头一道菜是一盘进口全自动日历手表,请宾客先各取一只。有的大户嫁女儿,除全套豪华家具、家用电器、摩托车外,另附1公斤钞票……
商品竞争激励人勤奋,进取,使人变得更聪明;但随之而来的也有投机、诈骗、贿赂、奢侈等弊病。有识之士指出,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要加强教育,形成良好社会风气之外,关键是我国的法制建设要尽快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尽快跟上去导向。比如,我们应当制定《惩治金融投机法》、《国家公务员财产登记法》、《高消费累进税法》等等,使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加以清除,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得以合法。
没有完善无缺的经验,没有一好百好的典型。温州经验有光亮夺目的一面,也有灰暗的一面。多色调的现实告诉人们:温州需要理解,同时需要前进。温州,正在呼唤更深层次的改革。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