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这里的耕地在加宽拉长——河南省周口地区农村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29
第2版(经济)
专栏:

这里的耕地在加宽拉长
——河南省周口地区农村见闻
新华社记者 范光华 郭献文
隆冬时节,记者来到黄泛区腹心地带的河南省周口地区,如同走进“小麦王国”。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处于冬眠状态的麦苗,象一条厚厚的绿色地毯铺在辽阔的平原上。我们连续跑了好几个县,很难找到连片的空白耕地,往年大片大片留作种植棉花、花生、烟叶、瓜菜等经济作物的大秋地,都钻进麦棵子里去了。
“这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是否减少了?”地区农委主任常万顺告诉记者:经济作物不但不少,反而由1980年的292万亩逐年扩大到528万亩,增加80%多。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比例一直在3∶1左右的范围内浮动。今年,全区粮食总产由1980年的22.8亿公斤,增加到38亿公斤,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由141元增加到350元。
有人说,地就这么多,反正种这不种那,既不能“侵略扩张”,又不能把土地加宽拉长,谁有啥法子能把一亩地变成两亩地呀?群众的实践,否定了这种说法。为解决粮食和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各地群众在农业科技人员的帮助下,把间作套种技术广泛用于种植业生产领域。在种植组合上进行多种类型、多种品种、多种形式的轮作,采用间作、套作、混作的方法,以空间争时间,提高复种指数;以时间争空间,用地养地相结合,充分挖掘土地潜力。
众多的间作套种,虽形式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利用作物秸秆高低差,生长时间差,根系深浅差,需肥营养差,光温需要差等,加上边行优势,对以小麦为主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布局进行科学组合。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劳力、资金、技术,从而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今年全区间作套种面积已扩大到600多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0%以上。复种指数由1982年的150%提高到192%,有的县已达到200%多,从而使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由1843万亩扩大到2200万亩。仅此一项,全区就等于增加3个万顷良田县的耕地面积。这不就是把耕地加宽拉长了吗?
在周口地区,农民加宽拉长耕地还有一个战略性措施:大力开发闲散地。地区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全区分布在宅旁、路边、沟沿、地头、河堤、坟堆等地方的闲散地达436万亩,相当于4个万顷良田的大县。这些土地如何开发利用?在采访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农民在种好责任田的同时,利用剩余时间和劳力,在不被重视的边边角角上栽树、养畜、种药材,使一块块闲散地变成“聚宝盆”。
汽车顺着乡间纵横如织的林荫大道在辽阔的原野上驰骋。到了太康县任庄,我们环顾村内村外,没有看到一块闲散地。在村西的大路两边,各长着一行碗口粗的刺槐树,刺槐树外边的沟坡上,又有一行毛白杨,挨责任田的一边是一行泡桐树,每两棵中间又插两墩白蜡条。
地区农委的同志在同我们交谈时说,办任何事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周口的实际,一是黄泛区腹心,坑塘沟河多,村旁鸡叼猪拱的闲散地多;二是北温带,气候温和,雨水充足,光照时间长,种啥成啥。从这个实际出发,地委把开发利用闲散地提到议事日程,各地把各种闲散地象责任田一样承包给农户经营,逐步形成了金银花、金针菜、莲藕、大枣、白蜡条和养鱼、养鸭商品生产基地。
太康县城郊乡白塔李村四周一个连一个的藕池,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以前,由于鸡叼猪拱羊啃,这个村村旁有200多亩地常年荒弃着。去年,村党支部发动群众集资打机井,引导大家挖池种藕350亩。亩产一般3000公斤,有的高达4000公斤以上,年底产藕100多万公斤,全村收入52.5万元,相当于2000亩粮棉地上的收入,人均375元。
透过一座座“聚宝盆”,人们看到了周口地区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更看清了农村推广间作套种,开发闲散地,发展商品生产的巨大潜力和灿烂前景。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