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人的力量的富足——胶东乡镇企业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30
第2版(经济)
专栏:

人的力量的富足
——胶东乡镇企业见闻
本报记者 朱剑红 马立诚 吴国光
胶东的秋天是富足的,这不仅仅来源于自然的赐予。在几家乡镇企业,我们领略了这种富足,得到了某些启示。
人的素质与产品信誉
在龙口市下丁家园艺工具厂,厂长战德开给我们讲了一件事:1984年9月,一位日本客商来厂考察业务。谈判桌上,这位日本客人拿出日本生产的园艺剪刀,掏出一枚日本铜币,一剪下去,铜币被铰开了三毫米的小口,日本剪刀的刃也崩了一小块儿。战厂长要过了铜币,拿起下丁家生产的“飞鱼”剪刀,稳稳地一剪下去,直径20多毫米的铜币被剪开3/4。再看“飞鱼”剪,完好无缺!我们当场掏出硬币做了试验,镍币应声而断。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样一家山沟沟里的简陋小厂,产品居然远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在日本市场立足13年之久。1983年,该产品在全国同类产品评比中夺魁,获国家银质奖。
产品质量从一个方面表现了人的素质。这里的工人是世代的农民,文化水平低,设备也简陋,这么出色的产品质量是怎么来的呢?战德开自有一套章法。他很懂得,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个厂采取了许多办法来提高质量。他组织全体工人分批参加了质量管理学习班。近400人的小厂设立了20名质量检查员,在质量检查岗位上配备最好的技术人才。象城里的工厂一样,他们也建立了严格的质量责任制和管理制。当记者掂着这个厂自编的沉甸甸的一大本《质量管理条例》时,很为昔日农民的成长而感慨。
人的观念与经营方式
如果说,战厂长的魅力在于朴实、热情和沉甸甸的质量,那么,招远县蚕庄镇党委书记杜爱国让人刮目相看,则是因为有一套套经营乡镇企业的新观念。听听他的话吧:“不用那些年轻、有文化、善交际、心里想着钱的人办厂不行。”
蚕庄镇有一家生产自来水过滤器的企业,组建领导班子时,原生产队的一批老干部担任了厂领导,老保管没有文化,外出联系业务推销自来水过滤器,只是一句话:“买了吧,喝凉水不拉肚子。”买主问:“为啥不拉肚子?”老保管说不出个子丑寅卯。结果,产品打不开销路,厂子连开工资都成了问题。怎么办?得罪人也得把能人推上去。在杜爱国帮助下,换了32岁的高中毕业生王占斋当厂长。小王当过养殖专业户,社交能力经营能力都很强,他带领一班年轻人努力经营,三个月内产品就覆盖了胶东半岛,一年内工厂的产值增加了10倍。现在,镇属十几家工厂的领导班子都换上了头脑精、文化高、会经营的青年人。
用人观念新,经营观念也新。杜爱国强调,乡镇企业要用新工艺新设备,“有好的就不吃孬的。”有些乡镇企业的领导人满足于购买城市大中企业淘汰下来的旧设备,结果往往使企业工艺水平长期落后,产品缺乏竞争力,有时还吃亏上当。杜爱国抓住身边这种吃亏的例子,教育大家致力于从根本上改变乡镇企业技术落后的劣势,蚕庄镇的黄金矿、化工厂、水泥厂和机械厂都逐步更换了设备,基本上达到了国内80年代的水平。
第三是管理新。企业管理的经验和措施方方面面,杜爱国认为最根本的一条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一些乡镇企业中文盲充斥、一问三不知的现象,是杜爱国决不能容忍的。在这方面,他舍得下大本。三年多来,这个镇全方位、多渠道分别对干部和职工进行严格的分门别类的管理和技术培训。他们请来教授、讲师、工程师,对镇办10个厂的干部、技术骨干进行对口培训,并陆续选派了36名干部去青岛化工学院、昆明工学院进行一到两年的专业学习。每个厂还办了学校培训工人。到目前,已有80%以上的干部职工接受了对口培训。
商品经济的新观念一旦确立,就会结出硕果。三年来,蚕庄镇的乡镇企业产值以每年20%的速度稳步增长。今年年底,这个有54个村、32000人的镇,工农业总产值可望突破1.1亿元,人均年收入1000元。
人的追求与文化环境
杜爱国的这种观念,其实是很有些与他周围的文化环境不协调的。所以,有时候也不得不打些“官腔”。如果不是足够的信任,许多话他不会对你说。与现代工业不同,乡镇企业成长于农村,这就决定了乡镇企业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在荣城县邱家渔业公司,我们就感受到这种文化的氛围。
邱家渔业公司总经理唐厚运和杜爱国又不一样。
改革使“渔花子”中的能人崛起了,在邱家就是唐厚运。
9年的风风雨雨,你看他领着渔民们干出了一番事业:
荒芜不毛的海滩上,出现了对虾养殖场、海带养殖场、修船厂、养貂场、养貉场、塑料厂……
宽阔的柏油马路旁,别墅式的二层小洋楼在阳光下五彩缤纷耀人眼目,这就是渔民新村,一户一座小楼。我们甚至都想在这儿落户了。年轻的渔民比老年人更活跃,他们乐意骑着“本田”、“嘉陵”,在宽阔的马路上奔驰往来……
过去,从船头到船尾一两丈的空间,就是渔民们一生的舞台。而今,渔村里盖起了比较时髦的宾馆、娱乐厅。渔民们见识多了,常和各地来的记者、作家们畅谈。
这一切,在许多渔民心目中,就是因为有了唐厚运。自然,他在公司里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大到百万元的投资,小到买几个胶卷几条招待烟,都要找他批条,而他本人并没有多拿票子。这里盛行请客,酒喝得凶着呢,还时兴罚款来解决问题……
乡村和乡村企业在步入商品经济的舞台,但恐怕还有半截身子埋在自然经济的沉积层里。每一位农民企业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吧?理解这种矛盾,懂得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处在怎样的文化环境之中,是我们一路和农民企业家们共同思索的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