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6阅读
  • 0回复

海南漫笔(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1-02
第2版(经济)
专栏:

  海南漫笔(下)
  本报记者 陈健
通什的疑问
位于海南岛山区腹地的通什,过去只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破旧小镇,而今,却成了全岛最新最漂亮的城市之一。坐落于半山腰的州政府大楼、巍峨雄壮,人称“布达拉宫”,旁边不远处的博物馆、州政府招待所等都是大理石加琉璃瓦之类的漂亮建筑。站在高处鸟瞰整个通什,不少人都会这样说:这城真漂亮。
可同行的一位经济学家却眉头紧锁。“没什么工业、没什么商业、没什么资源,怎么会冒出这么一个城市?”“这房子花了多少钱?”他不住地发问。
海南岛总体说来还是一个穷岛。这几年虽然发展很快,但到今天,全岛仍有近1/6的人口处于年均收入200元以下的贫困状态。而这些贫困人口又大多分布在通什所辖的州内。但通什的地方当局却把大量的钱财不是用于发展生产而是用于装璜门面上。据说,仅仅一座州府大楼耗资就在数千万元之巨。坐落于市中心的友谊商场装饰豪华,顾客却寥寥,一些州机关也在这样豪华的大楼里办公。有人说,这里虽是贫困地区,但州里的办公条件却是全国超一流的。倘若这些钱更多地用于工厂农场发展生产,恐怕要实惠得多。
所幸的是,海南建省筹备组成立后在岛内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撤销通什的地州级地位。这项措施虽使一些地方官惶惶,但老百姓却是高兴的。
茶场的困惑
走进中国最南端的茶场——通什茶场,迎面而来的是一张喜报:该场生产的红碎茶5号被评为广东省优质产品。这个茶场由于地处低纬度、年日均温19—20℃、雨量1500mm左右。多雾的山区,得天独厚的“风水”,使其生产的红碎茶成为茶叶出口中的佼佼者。其茶叶以浓、强见长,要其它低级茶搭配出口,号称“味精”。说到这,茶场负责人不无得意之色。
但茶场领导对记者谈得更多的倒是其苦恼:生产资料价格和成本上升的幅度大大超过茶叶价格上升的幅度,是“50年代的茶价,90年代的成本”;税收和社会负担过重,每年上税多达70—80万;产量逐渐提高而利润却连年下降;三类商品却按二类管理等等。
更多的困惑是“种茶的越来越穷,而卖茶的却越来越富”。去年省外贸奖给茶场一张“年创汇超百万美元”的奖状,据说海南全岛有此殊荣的不过六家,但在外汇留成结算时,却说茶场创汇仅70万美元而使茶场分成外汇仅7万多美元。茶场领导哭笑不得:“现在我们是三不知:不知自己创汇多少,不知自己该分多少,更不知别人拿走了多少。”他们准备更多地搞些不依靠外贸的产品,多抓些内销。
在海南岛最大的茶场——南海茶场,我们也碰到相同的情况。看来,要发展创汇农业,贸易方面还得真正与生产方面穿一条裤子才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