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火灾后第一个新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1-03
第1版(要闻)
专栏:

  火灾后第一个新年
  新华社记者 张持坚
大兴安岭火灾发生后的第一个元旦来到了,灾民们怎样过节,有什么困难和要求,正是零下40多摄氏度的时节,会不会有人冻着饿着?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冬雪茫茫的大兴安岭。
从1987年12月30日到1988年1月1日,记者沿着火灾迹地一路西行,走访了受灾的塔河、阿木尔、图强和西林吉林业局的数十户灾民家。
几个月前,一片废墟的凄惨景象已不复存在了,一排排红砖瓦房在雪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醒目,也显得格外亲切。受灾的10955户居民,已有7782户搬进了新居,其余的一部分临时安排在公用房里,另一部分两家暂时合住一套新房。
来到盘中林场退休工人黄振久家里,这位61岁的老人动情地说:“大火过后的那天半夜,我来看被烧毁的房子,我哭了,整整30年的家业呀!可是没想到,两个月零八天就搬进了这套新房。那天,我又哭了,不过这回流的是热泪。”厨房里,飘着炖鱼的香味;案板上,摆着刚刚包好的猪肉馅饺子,等着下锅炒的青椒、木耳和肉片,放在一个个盘子里。老黄的老伴笑着说:“过年了,炒几个菜。”
推开马林林场王明一的家门时,这位37岁的伐木工人,刚从山上回来,脸上、衣服上黑渍斑斑,鼻孔里也黑黑的。“元旦不放假!”他说道:“过火林不及时采下来要变质,长虫子,得抓紧干。12月份,给我们工段的任务是伐3200立方米过火木材,到月底,我们已经完成4000立方米了。”
“收入怎么样?”我们问道。
小王说:“多劳多得,一般每个月收入300来元。”
门口过道的一个大盆子里,放着一条大鲤鱼,一只白条鸡。小王告诉我们:“今年供应的肉鱼鸡不比往年少,今晚做些吃。”
和小王住邻居的老工人周勤显得挺精神。一打听,原来女儿周新英快做新娘了,他把穿着一身新衣服的新英叫到我们面前说:“火烧了房子和财产,但共产党又帮助我们建起来了,桌子、凳子、碗橱也发给我们了。这么大的灾,安置到这一步不容易呀。我常对孩子们说,咱们不要泄气,要好好干。”
然而,毕竟“落差”太大了,这些年大兴安岭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不少人家已向小康迈进。没想到顷刻之间,这一切化为灰烬,荡然无存。还有许多家庭失去了亲人。在灾民家里,有人说,到今天有时闭上眼睛,我还是看到原来的家。他们在感情上确实难以承受这一令人心碎的事实,他们的思想承受不了。他们说,要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慢慢缓过这个劲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