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康有为研究中的几个争议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1-04
第5版(理论)
专栏:

  康有为研究中的几个争议问题
1987年是近代中国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逝世60周年。青岛康有为研究会于去年11月召开纪念康有为先生逝世60周年学术讨论会,会上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康有为的历史地位问题。
这是历来争论激烈而分歧最大的问题,也是这次学术讨论会的一个热点。主要论点有:(一)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的出发点是“救亡图存”,但最终目的是在不根本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他是一位改良主义者。(二)康有为发动维新运动的直接动因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专制。他追求君主立宪,表明资产阶级的强烈参政意识,其目的是为了发展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文化、科学和社会制度,把中国推上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轨道,他是一位旧民主主义的先行者。(三)有的学者指出,评价戊戌维新时期的康有为,不完全取决于他在“百日维新”期间是否提出了定宪法、开国会的主张,而应全面考察以下几点:①他是当时著名的学习西方的先进代表人物之一,在“百日维新”期间所递上的奏折中,没有明确提出制定宪法、召开国会的要求,只不过表明他在强大的封建顽固势力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暂时退让,而不是他抛弃和背叛了自己原来的政治纲领。②康有为是戊戌维新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他在戊戌维新运动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如果肯定戊戌维新运动而否定康有为,那是不可思议的。③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主将,他引导人们从几千年的“圣经贤传”的禁锢下解放出来,并把这种“疑古”思想同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结合起来,对中国思想界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二、关于康有为的哲学体系问题。
康有为的哲学体系形成于19世纪80年代,它是我国资产阶级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哲学体系,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会者对康氏哲学体系的认识分歧很大:(一)有人指出康有为的哲学体系中,佛、儒、道相交叉,中学西学相渗透,博大而庞杂,他从自然进化论推演到社会进化论,构成了一个以今文经学为躯壳、以进化论为灵魂的哲学体系,折射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二)有人认为,康有为的哲学体系是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系统,他大量借用古代和西方的哲学及自然科学的名词、概念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这就决定了康有为思维形式的模糊性。简单地把康有为的政治思想看作庸俗进化论,或把康有为倡导的维新运动视为“革命”,都是有失偏颇的。(三)还有人提出,康有为的哲学既有唯心主义的成分,又有唯物主义的闪光,他的哲学思辨都是为了调节人际关系,是一种实用主义哲学或人际哲学。
三、关于康有为的大同学说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会上仍众说纷纭。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是:(一)根据《大同书》的成书较晚、出版更晚的年代,断定《大同书》的基本思想是反动的,是康有为晚年欺骗群众、反对革命、“主张保皇复辟的理论基础”。(二)有的学者认为应鉴别《大同书》中康氏前期和后期思想的分野,并提出1902年发表的《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为前期下限的界标,因为这篇文章的发表是康有为由先进转为落伍的明显标志。(三)有人对《大同书》作了较高的评价,认为《大同书》是中西文化交光互影的鸿篇巨制,反映了那个历史时代人们追求幸福、向往未来的进取精神,富有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洋溢着人道主义气息,是一种具有世界性的“精英文化”,并吁请学术界象研究“红学”、“敦煌学”那样,构建“大同学”的系列工程。
四、关于康有为评价的标准问题。
对康有为的评价历来毁誉悬殊,有的学者提出历史人物是个复杂的系统,因此评价康有为也应有系统标准,并以五大因素对康有为进行了具体的分析:①他对中国社会的态度,是批判封建专制,要求学习西方,变法维新,振兴祖国。②他对发展生产力的态度,是主张全面发展工商,反对“以农立国”,主张“以工立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③他对生产关系的态度,是鼓吹“托古改制”、“仿洋改制”,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④他对发展科学技术的态度,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尤其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⑤他对待劳动人民的态度,是同情人民群众的苦难,认为人是“天地之精英”。根据以上标准综合分析,断定康有为是主张通过君主立宪变封建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派。 (洪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