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少数民族声乐比赛随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1-04
第8版(副刊)
专栏:舞榭歌台

  少数民族声乐比赛随感
  高守信
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声乐比赛已经结束了,这次比赛较之第一次,有明显提高。这主要表现在大多数选手基本上都能把科学演唱方法和民族风格交融在一起,在民族歌曲的处理上更加艺术化、规范化、科学化。
我国少数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丰富多采,在许多少数民族中间,都有以歌传情达意、沟通彼此心灵的习惯。他们居住的地方素有“歌的故乡”、“歌的海洋”的美称。不过,真正把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作为音乐教学的一个学科,还是在5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30年来,经过专家和少数民族歌手的艰辛开创,努力研究和探索,终于初步创立了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方法,也使一批批少数民族的优秀声乐人才脱颖而出。
这次比赛的选手是运用民族唱法演唱民族歌曲,因此,在评选条件中特别把民族风格放在了首位,而把演唱技巧放在了第二位(当然,有时技巧和风格是联系在一起的)。但因为在民族声乐中又必须重视方法问题,所以民族歌手演唱民族歌曲时不仅在风格上要“姓民”,还要做到他们的歌唱方法正确、科学。这次荣获金凤奖的蒙古族歌手那楚克道尔吉和荣获银雀奖的蒙古族歌手朝鲁,都演唱了蒙古族民间传统的民歌——长调。演唱长调歌曲常常需要有喉部位置的紧张和力度才能体现长调歌曲的风格,而这种喉部位置的紧张恰恰是西洋发声方法的一个禁忌。如何在演唱长调歌曲时,既要保持长调歌曲的风格,又要尽量减弱喉部的紧张度,就成了一个难题。但那楚克道尔吉和朝鲁在这方面把握准确,不偏不倚,又有所发挥和创造,演唱效果比较理想。再如获金凤奖之首的藏族歌手德吉次白,她的表演唱出了藏族民歌的神韵,使自己的声音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还有民歌嗓子的亮度和美声唱法的厚度,使人感到厚而不沉。应该承认:任何艺术的发展,都是在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东西的过程中完善自己。当然,这种吸收只能是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而不是替代。很难想象,如果上面三位歌手演唱的歌曲完全用西洋发声方法来演唱,会唱出什么效果。
然而应该注意的是,有的选手由于过多地把精力放在技巧上,忽视了本民族的艺术风格。少数民族声乐比赛不同于一般性的声乐比赛,在比赛中考虑选手的声音素质和演唱技巧是必要的,但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选手的演唱风格。如果不是把风格放在首位,那就把少数民族声乐比赛同一般的声乐比赛混同起来了。民族声乐的灵魂应该是民族风格,特别是那些本身就是少数民族的歌手,更应该珍惜自己的特有风格,不能因为受过专业训练,就过分追求没经过消化和融合的技巧,使自己的演唱不中不西,最后连民族艺术的本质都丢失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