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捷径——首钢引进二手设备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1-05
第2版(经济)
专栏:

  捷径
  ——首钢引进二手设备的启示
  戴天
编者按:在许多人眼里,引进最新技术、最新设备,才是当今潮流,买二手设备似乎不符合现代化要求。实践证明,一味追求引进高、新技术设备,而不消化吸收,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益。引进设备应多层次,要符合国情、厂情,从实际需要出发,才算上策。首钢引进二手设备,是有识之举,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986年4月,比利时钢铁工业四大支柱之一的赛兰钢厂,在列日市的地平线上悄然消失。
18个月后——1987年9月,在北京西郊的首都钢铁公司,昔日赛兰的设备远渡重洋,在这里重新焕发光彩,一座年产300万吨钢的银色宫殿奇迹般地矗立起来。
柳暗花明
“首钢人犯傻,放着新设备不进,去买别人的甩货,拣人家的破烂……”
1984年6月,首钢一份引进二手设备的报告送到有关部门,消息一传出,钢铁界上下左右像油锅里滴水——炸了!
首钢人到底是傻还是精?
首钢,年产铁已达300万吨,但炼钢能力却只有200万吨。首钢急需建一座新钢厂。他们先找到上海重型机器厂,这个厂造过120吨的转炉。首钢提出买两套180吨的转炉,总计2.1万吨的设备要花近3亿元;时间:从设计、制造到交货要3至4年。
从国外引进成套新设备,要10亿元左右!时间:从进货到建成,至少4至5年。
柳暗花明又一村——西方钢铁工业萧条,一批工厂关闭,有大批的闲置钢铁生产设备,其中不少具有70年代和80年代水平。引进这些闲置设备,投资少,建设快,见效快,事半功倍,何乐不为!
为了防止盲目引进,首钢多次派专家对赛兰钢厂进行考察,并对改造赛兰厂作了周密规划。1985年1月正式同比利时签署了以1250万美元购买赛兰钢厂4.9万吨设备和厂房的合同。每吨只花了人民币816元,是国内造价的1/16,比进口一手设备的价格更低。
消息传入国内,风波又起:“800多元一吨,这不是买废钢的价么?”
实际上花的是买废钢的钱,到手的却是:两座容积210吨、年产300万吨、具有70年代水平的转炉,附带国外三项专利技术;11台吊车,其中包括国内还不能制造的330吨和350吨的吊车;面积为2.6万平方米的全部钢结构厂房;总重量为2.9万吨的360台电机;336吨电线……
卖方副总裁说:“价廉物美——中国首钢很幸运。”
买下西方整座大型钢厂,这是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首创!它表明今日中国的企业和企业经营者,视野越来越广,路子越走越宽,气魄越来越大,算盘越打越精……
青胜于蓝
精心选择,精心拆卸,精心装运,精心改造,精心安装,融成了首钢引进二手设备的胜利交响乐,而精心拆卸是其中最雄壮的一章。
派人去比利时拆迁赛兰钢厂,第一可省一大笔钱,第二可以保证拆卸后的设备质量,第三通过自拆,可获得重新安装的经验和进行改造的构想。比利时方面满足了首钢自己拆迁的意愿。
首钢计划一年拆完赛兰厂,比利时的拆迁合作者巴伦公司副总裁达门先生摇着头说:“工期最少15个月!”
赛兰钢厂结构特殊,工艺复杂,困难实在不少。但参加拆迁的首钢人心里明白:购买赛兰钢厂的决策,是首钢12万职工的意愿;购买赛兰钢厂的资金,是首钢实施“上交利润递增包干”后从超额利润中支付的,浸透着首钢每个职工的心血和汗水。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加上责任制,使拆迁队职工们干劲倍增,他们响亮地提出:每天任务不完成就不下工地!他们还不断改进拆卸工艺和技术,最后只用了7个月又22天就完成了拆卸任务。达门先生激动地说:“这是少有的高速度!”
更令人赞叹的是,首钢人用一年左右的时间不但新建了一座炼钢厂,还完成了对原设备的20多项重大的修、配、改,使整个钢厂设备从原来的70年代水平上升到80年代水平,请看:
——变原来的顶吹炼钢为世界上最新的顶底复合吹炼;
——变煤气、蒸气不回收为双回收,降伏了“黄龙”,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
——装上了首钢自己设计软件的电子计算机控制系统;……
首钢人有理由自豪:
这座新钢厂,连拆迁、包装、运输、建筑安装、修配改在内,总投资仅为2.4亿元。算上加配的一套连铸生产线,总投资也才4亿元,相当于从国外引进同等规模钢厂新设备资金的1/3,时间只用了2年。新钢厂投产后,一年可增产钢材122万吨,增利3.7亿元,一年基本收回投资。
实践证明,引进二手设备是加快发展我国钢铁工业的一条捷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