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在开放的潮流中求发展——对我国通俗音乐创作问题的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1-05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在开放的潮流中求发展
  ——对我国通俗音乐创作问题的思考
  缪也
“通俗音乐”这个称谓,如就其字面解释,当指适合群众的水平和需要,容易被群众理解和接受的音乐。这可以很宽泛,古今中外民族民间普遍流传的音乐、专业创作中易解的作品,都可包括其中。不过,这里将论及的“通俗音乐”则是指一种侧重审美——娱乐性,以表现社会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创作思维多建构在世界流行的现代舞曲节奏形态之上的音乐。这种音乐一般也称为“流行音乐”。
现代社会中,这种音乐作为艺术商品流通于市场,有着数量多、换代快的特点。它或许十分崇高,或许十分卑猥,这无疑增添了它的复杂性,同时,也增加了它的知名度。
作为一种社会音乐文化现象,它在我国的命运如何,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
通俗音乐并非新生儿。早在本世纪初,作为我国近现代音乐创作之始的“学堂乐歌”中就有这种音乐的因素存在。这些“学堂乐歌”大多依日本、西欧的流行曲调填以新词,其中就有《送别》、《赛船》等侧重审美——娱乐性的社会日常生活歌曲。“五四”新文化运动使我国的专业音乐创作逐渐发展,继沈心工、李叔同等乐歌作者之后,音乐家萧友梅、黎锦晖的创作中也出现了这种类型的歌曲。但是旧中国长期经受外患内乱,民族灾难深重,为了争生存,音乐上强调大气磅礴、豪放轩昂,因而革命的呐喊式的歌曲占据了乐坛。建国后的最初几年,由于是在旧中国遗留的废墟上艰苦建设,这种音乐似乎是“奢侈品”,不能露头;以后又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政治运动,这种音乐仍然得不到发展;及到“文革”时期,更完全丧失了存在的可能。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情况才开始有所变化。随着传播音响的现代装备——卡式录音机送到亿万人之手,使数以万计的港台流行音乐磁带得天独厚地闯入千家万户,从各种便携式收录机到多声道立体声收录机,都不容分说地叩击人们的耳膜。
港台流行歌曲的传入强烈刺激了音乐界乃至整个社会,引起了各种反响。一些作曲家开始涉足通俗音乐,尽管缩手缩脚,但毕竟开风气之先。他们的有些作品,摹仿气很重,随港台流行歌曲的走向而变化。在摹仿作品行销一段时间以后,人们对通俗音乐的新鲜感逐步转为追求感,他们不满足于摹仿作品,而要求表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的通俗音乐问世。时代的呼唤终于使通俗音乐开始逐渐摆脱摹仿港台流行音乐的创作轨迹,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通俗音乐的道路。王酩、王立平、谷建芬、刘诗召、张丕基、铁源、付林等一大批作曲家的先后介入,标示着我国通俗音乐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他们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专业性的技术训练、丰富的生活感受,对民族文化也有较深厚的基础,因而在作品中呈现着强烈的民族风格,体现出对通俗音乐艺术化的苦心求索,渗透着明显的文化意识。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创作特色,手法的独创性清晰可辨。以青年作曲家郭峰的《让世界充满爱》为代表的一批作品应该看作是对通俗音乐的重大突破。这些作品把艺术触角伸向了人生、社会、历史,敞开心灵的窗户,勇敢揭示人的精神底蕴,以宏富的内涵去感叹命运,瞻望未来。一反通俗音乐吟花咏月、浅薄呻吟、小家子气的旧风。这些歌曲迅速流传全国,也表明听众对通俗音乐高层化、深层化的认同。近几年来,我国的社会变革越来越深入,人们的审美理想变得丰富多采,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愈见繁复。作为能及时抒发情怀的通俗音乐,其创作手法也随之不断更替,领域不断拓展,思维不断创新,艺术气质亦有所提高。这一时期的作品《父亲》、《无畏》、《祈求》、《妈妈的小屋》、《追寻》、《春天的钟》、《绿星歌》、《世界需要热心肠》和组曲《真诚与爱》等,作者从不同的视角,以自己的个性和方式流露出对人类世界的情感体验,由心底发出对美的热烈呼唤。摒弃的是肤浅的外观描述,获取的是深远的意蕴。在其中,我们还发现了一种倾向,就是民间音乐因素对通俗音乐的有力渗透。象《信天游》、《一无所有》等,明显带有地方民歌的色彩,其浓烈的民族风格很快就在听众中引起共鸣,流传之广出乎意料。这似乎也表现了听众审美倾向的某种转变。
与通俗音乐相并行的是一股来势汹涌的否定思潮。有些人置这种世界性的音乐文化现象于不顾,对千百万人的欣赏心理和文化感情无动于衷,任意鞭挞。或者视一切非直接服务于政治宣传鼓动的音乐为“黄色”,把“黄色歌曲”的概念随便外延;或者从个人的审美心理出发,将不符合自己欣赏情趣的艺术品扣上“非艺术”的帽子。不过,无论如何排斥、否定,都无损于其内在的旺盛活力,通俗音乐似乎毫不顾忌,继续冲击着我们固有的文化模式。而且还迫使音乐理论界正视现实,重新调整审美坐标,让理论追赶上时代的步伐。在经历了痛苦的思索和争执后,终于使通俗音乐在理论和舆论面前获得一席之地。
  二
当今时代在流通的空气中呼唤着健全的审美机制,群众的审美意向谁也遏制不住,禁锢不了。通俗音乐在长期被抑制之后的重新起步,是音乐艺术本义在我国全面回归的表现;通俗音乐方兴未艾的发展则是历史进入到新阶段的必然结果。
我们处身其间的是一个变革图强、转机纷呈的时代,改革的大潮正在刷新出一个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形态。动乱已经过去,在安定的环境里,人们需要正常的、丰富多采的生活。工作、学习时追求高效率,休息时间则追求各种正当的娱乐,以调剂身心。演唱(奏)、欣赏通俗音乐就是一种重要的娱乐方式。社会中的各种人,因素质、素养和其它方面的不同,在音乐审美需求上都会各有所需。有人欣赏民族音乐,也有人喜欢外国音乐;有人对古典音乐感兴趣,有人则对现代音乐眷恋;有人热衷于交响音乐,有人倾心于通俗音乐。但比较起来,民族的、通俗的,欣赏群更大一些。我们不可忘记面临着的文化现实,具有较高文化水准的人数只占我国总人数的万分之几,有多少人能够消费属于世界文化颠峰状态的音乐作品?又有多少人目不识谱,耳不辨商?自然,我们的音乐应该向高层次发展,但我们总要想着大多数人更需要什么,更能接受什么。比较起来,通俗音乐更利于接近大多数人。一般来说,它的音乐语言、文学语言更贴近生活,演奏、演唱较易于掌握;加上它有娱乐性强的优势,人们在各种场合都能够以强烈的参与意识投身其间,去欣赏,去自娱;即使独自一人,也可藉以自在地抒发情怀。因此,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其传播的覆盖面都非常之广。
今天,通俗音乐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且得到迅速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注意抒发普通人的感情,表达普通人的生活愿望;它以强烈的主体宣泄性,引起人们灵魂上的神交意往。过去多少年,歌曲似乎只是在颂赞客体,所唱多是纯外观式的,常常是中心任务的旁白,客观图景的画外音,即使是第一人称的“我”在唱,也只是一种共性感情表达。通俗音乐创作者、演唱者则作为社会的一般人,从社会深层意识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并强烈地宣泄出来。很多歌曲由歌星自创词曲,演唱时细微处亲切自然,犹如在和每一位听者谈心;激昂处坦率直露,有一种痛快淋漓的煽动力。他们演唱的歌曲,评论社会,探索人生,倾吐大众心声。大至世界和平,小至家庭琐事,内容宽泛,形式多样。这样的音乐,社会性强,具有为人们代言的作用。尽管我国的通俗音乐目前虽还没有真正进入到这样的层次,但它的本质决定着它终会有这样的前景。
当通俗音乐作为一股强大的文化潮流撞击我国传统的文化欣赏方式时,我们既要尊重其重要的文化作用,但同时也要对通俗音乐抱有一种科学的估价。通俗音乐毕竟只是一个音乐品种,是整个音乐文化中的一部分,其影响再大,听众再广,也不可能替代或取消其它种类的音乐艺术。人们的欣赏情趣层多面广,追求各异,通俗音乐拥有自己的听众,交响乐、歌剧、民族音乐等同样也不乏知音。而且后者经过多少个历史时代的千锤百炼,早已成为音乐艺术的主要代表;从中所诞生出来的众多世界名作境界之美,内涵之丰,如一座座丰碑,标志着人类文化在各个时期的最高水平。对这样的音乐艺术,我们更应该爱护、发展,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为人类注入文化素养,引导我们走向艺术的更高层次。因之,我们对通俗音乐和交响乐、歌剧、民族音乐等,不应该采取褒此贬彼或贬此褒彼的态度,尽管发展的方式可以各有不同,但都要加以重视,认真研究,争取共同的繁荣。
  三
  开放的国家,必须在各方面形成竞争机制。因为没有竞争就无法择优,而不择优就又会回到原来的封闭状态。我国从经济到文化所进行的弹性调整、反馈调节都是为了优化内部结构,以求在竞争中生存发展。艺术也是如此。通俗音乐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必须不断优化自身,在实践中审视自身,反省自身,才能求得对自身的超越。
目前,通俗音乐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它有很强的商品性,一些制作单位仅仅为了牟利,粗制滥造一些庸俗不堪、艺术质量低劣的货色,打入市场。还有不少作品摹仿的痕迹明显,缺乏创新;很多作品内容流于肤浅,常常是无病呻吟。一些歌星艺术素质很差,那种为人厌恶的虚饰矫情、扭捏作态的表演时有表现。至于不借助文学(歌词)作辅助手段的纯音乐,不仅数量少而且大都比较单调。凡此种种表明:提高通俗音乐作品质量和演奏、演唱水平,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通俗音乐的致力者首先必须意识到:只有对影响人们审美趣味的社会深层意识有更多的了解和理解,使作品和演奏、演唱具有当代特征,迅速地对人民的心态和社会的动向作出反映,才能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作品本身思想意蕴的深邃加上艺术表现的独特魅力,才能真正打动人心,受到人们的欢迎。
现代人传递信息的节奏日益加快,接受信息的能力愈来愈强,在艺术鉴赏中引起的反馈联想也更为丰富。因而,他们对艺术的要求愈来愈高。通俗音乐只有积极主动地去赢得自身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在题材、内容、体裁、风格,以及音乐素材的运用、演奏、演唱、表演形式、乐器使用等各方面都加速探索出新,构成多样化的艺术个性,才能逐渐满足人们的要求。
音乐风格方面,不仅应该大胆汲取外来因素,运用各种节奏形态和表现手法,还要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加以发展,在把握其衍变的过程中,使传统溶于当代意识,追求当代的民族气质,求其“神似”,而不是简单搬用几句现成的民间曲调,或稍加改编。
今后的通俗音乐应该形成多种流派。文学界、戏曲界、美术界各种流派竞秀,而音乐界的流派却一直难于形成,也许过去曾有某种流派的雏形,但是很快就自生自灭了。流派的形成和发展是一种艺术走向成熟的体现。一个流派可以带出一批独具特色的作品,一批各有个性的歌星。在世界上,我国的通俗音乐可以成为一种流派;在国内,又可有很多分支的流派。这样才是一种繁荣的局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