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阅读
  • 0回复

朝前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1-05
第8版(副刊)
专栏:

  朝前看
  王朝闻
《江苏中年画家画展》的《前言》,向观众提出一个问题:中年一代的画家“是躺在前辈们已取得的成就上驻足不前呢?还是发扬他们(老一辈画家)的可贵精神,开创新时代的艺术新风?”
就展品的主要倾向看来,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和中年画家自己的愿望一致。关于“新时代的艺术新风”,可能引起不同的观众的不同理解。在我看来,这些作品的可喜之处,在于没有外国旧风,即赶时髦的意味,在一定程度上这些作品显示着时代气息;这种气息和作品的地方特色与群众性相统一。今年春夏我在江苏观赏过一些美好的景象,有的已经写进尚未发表的书稿里。江苏有丰富的审美对象,有些已经反映在绘画里。我由镇江到苏州之前,在候车室里,偶然看见一幅以北固山为题材的绘画。它的魅力在于,使我后悔没有争取机会去观赏巉岩与建筑。素材不能完全决定作品的时代性和地方特征,作品的群众性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不可轻视。观众看不懂的作品不能保证作品一定具有更高的艺术水平,艺术水平的高低不完全决定于笔墨的老练程度。艺术既然是一种审美对象,画家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重要作用。这种能力,当然应当是发展着的,这一画展的作品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这种能力当然也有局限性,画家发现的美未必一定可能代替观众自己的发现。我和画家张文俊、曹汶等同游宝华山或其它风景区,我所得到的美好印象未能在这一美展的作品中得到印证。参观画展使我重温了有关江苏地方的美的印象,这一点表明这些作品具备着可能唤起观众想象美的力量。观众不必埋怨画家没有把自己的美感表现出来,这种要求违反审美个性。只要作品可能使观众向往美,或唤起他依靠自己去发现美的冲动,这就比那些使观众看了感到莫名其妙的作品更有群众性。群众的审美能力是多层次的,任何观众对作品的感受都不能当成判断艺术美丑的标准。但是根本否认观众也有判断美丑的能力,这种判断岂不过于武断了吗?
我的话仿佛有点走题,还是说这次画展给我的印象和另一种感想吧:看来这些中年画家的笔墨功夫并不落后于老年画家,但是,如何进一步培养发展自己对美的敏感,从而把那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美的特殊点发现出来,以堪称独创性的形式表现在作品里,一定能够超越前辈创造美的既有成就,也就是在不断的审美实践中把自己创造为善于创造美的主体自身。这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这个问题似乎比作品表现什么与如何表现都重要得多。如果可以套用在南京不难见到的孙中山先生的话来说,那就是高要求的创造尚未成功,有成就的画家仍须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