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沉重的红喜字——青年结婚费用上升瞭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1-06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沉重的红喜字
  ——青年结婚费用上升瞭望
  本报记者 罗盘 毛磊
“三黄一窝机”和“三级跳”
“三黄一窝鸡(机)”的含义,恐怕只有正在紧锣密鼓筹办婚事的青年人懂得。“三黄”,金戒子、金项链、金首饰;“一窝机”,电视机(彩色的)、洗衣机、冷冻机(冰箱)、录像机……。“三黄一窝机”,正是从1987年岁末进入1988年之初的青年人结婚的热门话题。置办这些物品,再加上“老三件”的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至少需要7000元。然而,来自上海、武汉等大城市的抽样调查表明,这些城市平均每对男女青年的结婚费用已经超过8000元。这还仅仅是平均数。在上海,去年的结婚费用冠军,一场婚礼花去2万多元;在温州,去年的结婚费用“状元”,一场婚礼花去了8万元;而深圳的结婚费用冠军花费更多。
从1982年至今,中国城乡青年结婚费用的上升速度,简直就成了“三级跳”。1982年每对城市男女青年的平均结婚费用为3600多元,1984年为4500多元,1986年为5000多元,1987年为6000元以上,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许多地区每对农村男女青年的结婚费用也达到3000元以上,有的贫困地区,男方仅送彩礼一项就花去2100多元。
一对新人的肩膀,几乎不可能承担如此巨额的开销。在上海市,一对青年人婚事的开支,相当于双方辛苦积存6年,加上父母2000至3000元的补贴,再加上3000元左右的借债。背负巨债却又强颜欢笑办婚礼,个中缘由,似乎不仅仅在这些青年人的身上。
压力和攀比
有些青年并不想在婚事上大肆铺张,但有时也经受不起各方面的压力。天津市一位因结婚花去5000多元的青年说:“我本来不想买那么多东西;也不想办那几十桌宴席。可是父母不答应,说苦点累点也要把婚事办得体面些,还给了我2000多元钱。”据对天津市千户居民的调查,平均每一个新家庭的组建,父母补贴在2800元以上。在浙江省杭州市,平均每对新婚家庭,父母的补贴为2000元。在传统的中国家庭模式里,父母总是对成年的子女仍然有一种抚养的“责任感”,以下一代为重。这样,一些青年在办婚事时,一方面认为父母的钱是不要白不要,另一方面又认为婚事办得不热闹,就对不起父母。传统的家庭抚养模式,对青年大办婚事,既是无形的压力,又是一种诱导。
青年之间的互相攀比,是促成结婚费用水涨船高的原因之一。在这种攀比中,部分青年不惜债台高筑,也要在婚礼中“出出风头”。在上海,有的男女青年,本来住在同一条街上,结婚时也要花钱包租豪华轿车,在城里兜风后才折回家中;附近虽有餐厅,但一定要到有名的大饭庄去设宴席;美容要上高档的美发厅,购物要名牌,香烟要洋的,彩电要“金星”,冰箱非“东芝”不可,旅行更是越远越好。上海新世界旅游社每月有5班新婚旅游车去北京,趟趟告满,该社去年上半年就已组织了千余人。同时,到上海附近度蜜月的则寥寥无几。一位从上海到北京度蜜月的青年说:“这趟旅行,阿拉(我)票子花了1000多元。”一位武汉青年说:“办婚事钱花得多,说明我有板眼(能耐),不然,在朋友们面前脸上就没光了。”
随着改革开放,城乡人民的收入都有所增加,青年手中的钱也多了。
到了结婚时,他们几乎都要按照传统的婚礼消费模式花掉手中的钱——从购置老三件到添置新三件,从置办“三黄一窝机”到摆结婚宴席,或者去旅游,钱不够,就想方设法借债。后患是可想而知的。
花环和枷锁
结婚费用的上升,增加了社会消费基金的增长速度。同时,结婚费用大大超出许多家庭的收入,给一些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为了办婚事,吉林长春市一位老人向亲属借款5000元,为此向亲友写下了10年还清计划,每天从饭碗中挤钱还债。有的青年人债台高筑,甚至铤而走险,违法犯罪。在农村,抱娃娃亲、换亲和买卖婚姻又有所抬头。昂贵的结婚花环往往成为沉重的枷锁。
“七五”期间,我国每年将有1000万对青年进入婚龄,60年代的人口出生高峰,势必造成80年代至90年代的结婚高峰。正确引导青年的结婚消费,并从政策上采取适当的措施,已经迫在眉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