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茉莉花香馨京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1-06
第8版(副刊)
专栏:剧谭

  茉莉花香馨京华
  郭汉城 胡芝风
看完苏州市苏昆剧团演出的《醉归》、《芦林》、《春香闹学》等几个传统折子戏,禁不住被它那满台蕴藉优雅的江南色香味所陶醉。其意境犹如鲁迅《惜花诗》中所描绘的那样:“且踏春阳过板桥……兰艘载酒橹轻摇”,使人留连忘返。
苏剧是一个年轻的剧种,它的前身是苏滩,原是由南词、昆曲、滩簧合流而成的一种戏曲清唱式的曲艺,曲调丰富,优美动听,加上民歌小曲,音乐色彩十分浓郁。苏南一带的地方戏曲如锡剧、沪剧,以及说唱艺术、独脚戏等都曾吸收它的曲调,至今传唱不衰。苏剧正式步上戏曲舞台迄今只有40多年,在这之前,它的剧目绝大部分移植于昆剧,以后又吸取了一部分民间花鼓小戏。所以,苏剧与昆剧有很深的渊源关系,许多苏剧艺人既能演苏剧,也能演昆剧。苏剧的第一个剧团就是由苏滩艺人朱国梁和昆曲艺人周传瑛、王传淞等于1941年联合组成的。由于苏剧移植昆剧时,根据自己的艺术特色,作了不少改进,如把昆曲长短句式的唱词改成七字句唱词;把说唱艺术中用朗诵韵文来叙事的“赋赞”形式穿插进戏里,并用歌唱的方式来表现,所以苏剧在吸收昆剧的营养发展自己的过程中,既保留有昆剧典雅大方的艺术风骨,又比昆剧通俗流畅,易为群众接受,可谓雅俗共赏,不仅在苏南地区,在浙皖一带也有流传。
苏剧的表演具有朴实、柔和、细腻、清丽,注重内心体验的独特风格。1956年,江苏省在苏州建立了苏昆兼演的苏昆剧团以后,在研究苏剧艺术的专家顾笃璜的指导下,苏剧艺术更臻成熟,在江苏省地方戏曲艺术中独树一帜。这次在京演的几个传统折子戏中,《醉归》是宋衡之同志根据昆剧《受吐》改编的,源出明末清初剧作家李玉的《卖油郎独占花魁女》中的一折。扮演花魁女的王芳就是一位能苏昆兼演的优秀青年演员,曾在昆剧《扈家庄》、苏剧现代戏《五姑娘》等剧中扮演主角而得到观众的盛赞。她在《醉归》中,从花魁女醉后归来、上楼发现卖油郎秦钟,到酒醒后得知秦钟用花袖承兜所吐脏物,感其挚诚,萌生爱念等一系列细节中,捕捉到人物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思想情感,娴熟地发挥了苏剧清雅、甜美的演唱特色,宛如涓涓细流,含而不露,诗意隽永地描绘了一个风尘女子深沉真挚的爱情。
《芦林》和《春香闹学》这两折戏,也都源出于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和陈罴斋《跃鲤记》,移植于昆剧,衍变为苏剧,则显其淡雅、清丽,又是一格别具。在《芦林》中扮演庞氏的柳继雁,是苏昆“继”字辈的演员。她的唱具有一种“糯”性和浓郁的苏南民间风味,由她主演的苏剧《昭君出塞》、《寻亲记》受到观众的欢迎。在《春香闹学》中扮演春香的袁丽萍和扮演杜丽娘的陶红珍,也都是既能演苏剧,又能演昆剧的青年演员,她们表演优美、身段轻柔。从她们身上看到了正在成长的苏剧的新一代。
吴侬细语,轻歌曼舞。苏剧来京献艺,给岁末的京华剧坛带来了春意。有人说,苏剧具有昆曲的雅致,越剧的优美,黄梅戏的亲切,川剧的机趣,是很有见地的。祝愿这枝江南的茉莉花沁发出更加醉人的芳馨。(附图片)
  苏剧《醉归》剧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