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我国百科全书事业的开拓者——回忆姜椿芳老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1-07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我国百科全书事业的开拓者
  ——回忆姜椿芳老师
  金常政
我在百科全书这门学问上的老师,其实也是我立身为人的老师,姜椿芳同志离开了人间,也离开了他手创的我国百科全书事业。这使我一时感到茫然,不知所之。杜甫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在我心中久久萦回不去。
对于编百科全书这样的盛世壮举,我国许多有识之士早就为之心动。但是在那动乱的十年结束未久,人们心悸犹存的时候,谁能想象有人会挺身而出,甘当风险,不避物议,主动地挑起这一非同小可的历史使命?这个人就是姜椿芳同志。我亲自听见过,他的一些好心朋友关心他,劝他,说他自讨苦吃,自寻烦恼,自不量力……。可是,短短不到十年功夫,《中国大百科全书》这座知识大厦却已拔地而起,声动中外。而且,一大批有关医学、农业、企业管理、水利、电力、冶金、军事等知识领域的专业百科全书,也随之迅速兴起。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称椿芳同志为“我国知识界的一位大勇之士”,他的这一形象已为知识界的广泛人士所公认。
《中国大百科全书》十年的艰难历程,无处不见椿芳同志的足迹。他那顽强不屈的事业心,他那不停息的奔忙,加上那和蔼可亲的学者风度,那亲切感人的娓娓谈话,怎能不使参与过这一事业的成千上万的专家学者和编辑,留下无限的怀念呢?
1978年4月,我作为百科全书的爱好者得以结识椿芳同志。在中央编译局一间小小办公室里的一夕长谈,便决定了我后半生的命运。椿芳同志在“文革”中受到“四人帮”的迫害,身陷秦城监狱七年。我们初见面时他还未恢复工作。他那篇见面的开场白具有无穷的感召力,一直留在我的心中,至今记忆犹新。他听过我坎坷生平的自我介绍,沉默良久,然后抬头凝视着我问道:“你可知道我在狱中七年想的是什么?”我瞪大眼睛望着他那稀疏的银发和那深度近视镜后面的深沉目光。我对于这样一位老同志身陷囹圄的心境十分好奇。他侃侃谈到,他在狱中日夜思考的是一旦恢复自由,衡量自我,还能为社会做些什么?他想到的就是编我国的百科全书。真是历史的巧合!二百多年前,法国启蒙运动家狄德罗也正是在狱中动起编法国《百科全书》的念头呢。我听说,1975年编译局的同志接椿芳同志出狱时,他在车中便开始兴奋讲起他编百科全书的设想,还询问在编译局兴办这一大业的可能。接他出狱的同志不禁哑然失笑:姜老真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当时“四人帮”还当道呀!三年之后,局面大变,椿芳同志终于提出那篇激动过一大批有志之士的《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建议》。1978年5、6月间,他的建议便得到党中央的批准。
恐怕没有人不会想到在我国开创这样一项空前的大业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东总布胡同那三间借来的平房,还算不得艰苦;而寻找一批能干这番事业的志同道合的人就不那么容易了。至今,人们还津津乐道姜老那种“举逸民”,起英雄于草莽之中的胆略。创业伊始的第一个真正的困难出现了:多数人对这新的事业都很陌生,毫无经验。不同认识,不同想法,不同主张碰撞了。经过初步调研之后,是从从容容筹划上几年呢,还是立即上马学步呢?椿芳同志的坚定性和顽强性是惊人的。1978年底,《天文学》卷作为全书的探路卷上马了。我有幸担任了这一卷书的责任编辑。椿芳同志给我们的期限是一年。一年?编这样一卷150万字的大工具书?而且还是初次尝试。我曾不停地同他争辩,但是椿芳同志却不肯轻易松口。最后,《天文学》卷在我国令人感佩的天文学家的热情支持下,用了26个月的时间,于1980年编成出版了,后来曾受到国内外人士的肯定评价。那时,椿芳同志并未责备编辑组超期逾限,反而赞许了《天文学》卷的高效率和高质量。后来我渐渐明白,如果当初椿芳同志在期限上含混松口,也许《天文学》卷还会拖延上二、三年呢。这种情况实际上并不是没有“后”例的。于是,编辑组的同志们把这种紧迫使命感的压力,加上思想解放和科学组织工作的精神,归结为“大百科精神”。十年来,参加大百科全书工作的专家学者和编辑人员,凡与椿芳同志共同工作过的人,无不认为椿芳同志正是这种“大百科精神”的体现者。
于今,20多卷大书已经问世,另外20多卷已经发稿。中国没有现代类型大百科全书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椿芳同志十年来把全身心扑在我国现代百科全书事业之上,锲而不舍,积劳成疾,他编齐全书的壮志未酬,身先离去。受椿芳同志感召的我国一代“百科全书派”,将永远把这一事业的开拓者的名字铭记在心,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实现开拓者未竟的事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