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山乡蜜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1-07
第8版(副刊)
专栏:

  山乡蜜柑
  秦牧
前些日子,我去了一趟粤北的连县。它从隋朝起就开始建制,历史可谓悠长了。在那里,有一件事,很出乎我意外,县城街头,到处都在摆卖温州蜜柑。那些扁个子的,没有核的金黄蜜柑,是很容易辨认的。我们饭后,被飨以蜜柑;住房里面,也摆放着蜜柑。这就使我纳罕了。连县离浙江的温州很远,又是偏僻山城,广东其他地方没有见到这么多的温州蜜柑,为什么这儿会有这么多呢?一打听,倒听到一段原委来了,那竟是相当感人的一个故事。
原来,连县本来并不产蜜柑。1969年冬省城有几个干部被下放到县里东陂公社的一个大队。他们之中有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科技人员黄志文夫妇。
当时的连县相当贫困,县里每年每人平均收入不够100元。在严寒的日子里,黄志文看到他的“三同户”黄粮升和村里的老少们都穿着单袄,每日两餐吃的都是杂粮粥或者番薯饭,几乎难以果腹。他看到这里有大片荒坡,土质肥沃疏松,气候条件和温州差不多。经过再三思索和调查,他把大队支部书记请来,提出了开荒栽种温州蜜柑的设想,得到了赞同。他自告奋勇把采办柑苗和传授栽培技术的责任全部承担起来。
翌年春,黄志文夫妇亲自到百里外的乐昌,用车载肩挑运来了柑苗,总数1400株。夫妇俩和群众,冒着春寒一起把柑苗栽了下去。不久,黄志文被调到另一个地方去了。他临走时告诉黄粮升说,今后一有机会,就要回来看看,有什么疑难,只要他接到来信,都会随时答复。
他完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黄粮升给他的信他都一一详细回复。他一封一封地来信,告知防止落花落果的措施,告知怎样识别花序,不要把不该摘的花错摘了,告知温州蜜柑以春梢一至三寸长的结果量最高,无论哪个品种,都是以最顶一朵花结果最好。他怕黄粮升弄不清楚,还把四种花序的图样画得清清楚楚寄来。
十年之间,黄志文写了八十多封信,足足可以编一个《柑桔栽培》的小册子。
1972年深秋,这批果树初次收获了蜜柑82担。这事情引起了全县各地的关注,人们纷纷跟着栽培,涌起热潮,到了现在,全县种柑面积早已扩大到万亩以上,收获的蜜柑以千万斤计算。
这事情引起我许多感想,讲求实际的农民是多么能够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啊!
类似的事情是我们在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听到的。十年动乱期间,有些县的农业局长被迫退职,一回到乡下,农民就把他推举为大队的领导人了。而这样的人也就领导群众走上了逐步富裕的道路。现在还有些地方的农民,因为运用科学技术致富,特地跑到城里给科技人员发奖金。这和那部分目光如豆而又自大成性的“左”爷排斥知识排斥人才的行为,形成了多么强烈的对照。
县里的领导人告诉我,黄志文已经逝世了。蜜柑满坑满谷的连县没有忘记他,每年收获蜜柑都要派人专程送一批去给他的遗属尝尝。而且编纂新的《连县志》,把这个外地人的事迹也给收进去了。我拿过新县志一看,可不是,写得清清楚楚。这也等于在这个历史名县,给埋头苦干的黄志文立了一块纪念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