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向阿Q告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1-08
第8版(副刊)
专栏:

  向阿Q告别
  荒煤
我简直想不起来是什么原因,我始终没有到过绍兴。这次却又来去匆匆,在秋风秋雨中逗留了两天就又走了。我有一种奇怪的感受,我仿佛回到了故乡,对一切都感到很亲切、很熟悉,却又十分陌生。
我在细雨蒙蒙中,在鲁迅故居和三味书屋之间徘徊了一阵,才悟出一点道理来。我似乎很熟悉,是因为青年时代从鲁迅的作品里认识了阿Q、祥林嫂、闺土、孔乙己这些人物,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而又由于《祝福》、《阿Q正传》这些影片的拍摄,再现了江南水乡的景色。尽管我今天才身临其境,却抹不掉鲁迅撒在我心头上的那种令人悲愤和哀愁的泥土气。
很有趣,在短短两天中,我总忘不了阿Q。
例如,不论是在绍兴城内或乡镇山区,当我看到成群的青年男女,穿着各式各色的茄克衫、西装、牛仔裤,披着鲜艳透明的雨衣,乘着自行车、摩托车从公路、工厂、学校蜂拥而出的时候,我马上发出一个联想,要是阿Q还能看到这种情景,他会怎么想呢?
他会不会歪着脑袋,侧目而视,说一声:
“这世界真不象样,妈妈的!”……
还是带着惶惑的笑脸,搔搔脑袋,叹息一声:
“这世界真变了一个样!”
我也联想到,现在绍兴的青年们大概都看过《阿Q正传》这部电影吧。当时他们怎么想的?要为此作一个调查,一定是很有趣的。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青年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在向历史告别,在一阵阵哄笑声中送别了阿Q,也埋葬了那个悲惨的时代。
当然,历史的遗迹也不是那么容易消逝的:显得陈旧的白墙黑瓦紫色门窗的老式建筑到处都是,一些纵横狭窄的河流里还缓慢地荡漾着几支破旧的小木船,却依然是一位船夫用赤脚摇着桨,显得那么悠闲……而公路上则拥挤不堪,各式各样的卡车、货车、小轿车、旅游车、摩托车、自行车形成川流不息的长龙。两相对照,这似乎表明历史前进的艰难,但历史毕竟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前进。
上午参观了鲁迅故居,实际上等于通过鲁迅的一生——他走过的道路,使我们回顾了绍兴这个古城的现代历史。那么下午参观半山区牛镇倪家楼村这个乡镇企业,就为我们打开了绍兴历史最新的一页。
这个村子只有1000多人。平均每人不足一亩水田,过去人均收入只有100元。
现在保证粮食重点之后,发展了茶叶生产,办起了乡镇企业:一家绍兴平绒总厂(全省第一家)生产“幽兰牌”平绒已经远销国外。另一家丰盛茶叶厂,拥有1100亩茶山,去年出口外销的茶叶达到6000多担。
我们离开村子的时候,眺望雾一般的细雨笼罩着起伏山丘上遍地绿油油的茶山和新建的楼房,手里掂着新买的一包珠兰茶,听到平绒厂纺织机器的声音,看到茶厂一批带着红领巾的孩子们的笑脸,我不禁心头颤栗起来……
难道不应该自豪吗?
短短几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冲刷掉贫困,鲁迅的乡亲们真正站起来了,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不,他们还不仅是土地的主人,而且还是新的一代工人!
短暂的两天还很难看清鲁迅家乡的面貌。我也很难说明我为什么对离开绍兴总有点眷恋、惆怅的心情。我仿佛看到阿Q的形象浮现在我的面前。但是,我很清醒地想到,这次来绍兴,终于在鲁迅的故乡向阿Q告别了,告别了他那个悲惨的年代。这是值得庆幸的。
我不禁想起秋瑾女侠在整整八十周年前临刑时所留下的一句诗:
“秋风秋雨愁煞人!”
倘若秋瑾九泉有知,看到今天的绍兴,我相信,她也会触发另一番诗情的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