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困扰的由来——甘肃农村经济改革的脚步声(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1-09
第2版(经济)
专栏:

  困扰的由来
  ——甘肃农村经济改革的脚步声(下)
  本报记者 凌志军 江夏
困扰为什么会和富裕相伴而生?
市场机制的成长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它在给人们带来富裕的同时,也造成了新旧体制的剧烈摩擦,所谓困扰正是由此而生。
张掖城南菜市,正是冬菜上市季节。人流裹着车流,瞬间蔬菜堆积如山,转眼又荡然无存。据说这里每天进出蔬菜在几十万公斤以上,销往全国20多个省、区、市,是当之无愧的“西菜东运”的大本营。但细看之下,疑窦顿生:偌大个市场,怎么南半部人拥车塞,北半部却是冷冷清清?
原来这里南停汽车,北停拖拉机。就运程来说,汽车远而拖拉机近。所以,南北市场有外地与本地之别。眼前,青、藏的汽车已满载待发,可北边的拖拉机却稀稀落落。
“往日总有一些县、乡拉着粮来卖,又买了菜拉回去,有的干脆以粮换菜。最近各县、乡都规定不完成合同定购粮就不许粮食上市。粮不来,菜不去,而菜出不去自然也就不敢进来。”市场工商所的同志缓缓说着,因司空见惯而不以为怪。
我们本以为这只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起作用。不料却发现,在张掖的菜市上,还有一只“有形的手”,这便是非经济的力量。
甘肃粮食几十年来不能自给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人们心头,“吃饭问题”牵制着甘肃经济的全局。这一方面使张掖一类的商品粮基地负担格外重,以致有些地方出现了“合同定购比统购还统购”的现象,商品粮已非商品。另一方面,粮食市价大大高于合同定购价,使得农民迟迟不肯交粮。河西粮食年年增产,落实合同定购指标反倒一年难似一年。很多地方不得不施以行政干预,粮食市场由此开开关关。但蔬菜市场竟受“株连”,却是始料不及的。看来,有了市场并不一定就有了市场机制,“有形的手”常常抑制“无形的手”,使得“双轨制”不能自动保证改革的列车驶向既定的目标。
室内,烟雾弥漫。人们低着头,沉闷不语。室外,一群饥饿的孩子,伸出灰黑的手……
这是过去甘肃的干部会常遇到的场面。那时农村会议的主题,常常是分救济粮,但分来分去,还是填不满要饭的手。
但是今天,这双手要的是另外的东西:
“拿钱来,只要你把粮价调高几分,我马上交出一亿斤粮”,酒泉地区一位干部说。
10月,兰州市告急:库存猪肉只够市场卖6天,全省召开生猪收购会议。从生猪主产区传来农民发出的信号:“你收购价太低,不合算,我不卖。”
不要小看这个变化。从伸手要救济粮、救济款,到伸手要公平的价格,这之中蕴含着甘肃农村改革的重大转机。
第一步改革的成功,使甘肃农村物产一下子多起来。当农民日益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当出售商品越来越多的时候,也就越来越要求有一个良好的交换环境。这一切都在说明一个重要的事实:尽管目前甘肃还落后,但甘肃并不缺少发展商品经济的潜力和契机。问题在于,我们何时才能和农民建立起真正的等价交换关系。这不仅是甘肃,而且是许多地方面临着的问题。“我们别无选择”,省委书记李子奇说,“只能抓住‘双轨制’的过渡时期,及时发动深层的改革,充分发育新的机制。”据了解,在甘肃省的领导层中,正在酝酿着进一步把农村的发展纳入商品经济的轨道、为农民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的新决策。
甘肃的农村改革在困扰中不断前进,果能如此一步步走下去,甘肃将取得更大的成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