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北京建筑业推广“苏长有砌砖法”的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12-23
第2版()
专栏:

北京建筑业推广“苏长有砌砖法”的经验
中华全国总工会建筑工会工作委员会
北京市建筑业推行“苏长有砌砖法”以后,合理地解决了劳动组织问题,实行了科学的分工负责制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过去一个大工(技术工人)一天能砌四百块到七百块砖,现在一个大工一个小工(辅助技术工人工作的非技术工人)能砌一千八百块到二千八百块砖。如果以一个小工顶一个大工计算,相当原来效率的百分之二百。如果以两个小工顶一个大工计算,则相当原来效率的百分之二百八十;而且保证了工程质量。
在推翻封建把头制度的基础
上推广“苏长有砌砖法”
今年九月北京市建筑业开始推行“苏长有砌砖法”时,新建工程任务很大,技术工人缺乏,劳动力的组织和使用不够合理。而且,大部分建筑公司封建把头制度没有彻底废除,全市正在发动群众进行大规模的反把头斗争;少数已经基本上废除了封建把头制度的公司,因为行政干部和工会干部工作不够深入,工人有行帮保守思想,因此,新的生产制度还没有完全确立,群众性的生产竞赛还没有全面展开。根据这个情况,建筑工会工作委员会决定首先在已经基本上废除了封建把头制度的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修建办事处、中国建筑企业公司、人民大学施工所三个单位的八个工地,推行“苏长有砌砖法”,给进行了反把头斗争以后的生产工作开辟道路。为了这,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修建办事处、中国建筑企业公司、人民大学施工所曾经约请参加国庆节观礼的东北区劳动模范代表苏长有亲自到新市区、玉泉山、文化宫等地,先后作了五次报告,举行了三次指导演习,得到了广大工人群众的拥护、工程技术人员的称赞和领导干部的支持。但也有少数技术人员和部分工人表示怀疑。他们认为:“关里墙窄,造型复杂,这方法恐怕用不上。”也有些人说:“好是好,就是不顺手。”少数保守思想较大的老技术工人甚至轻蔑地说:“他总共有多大年纪,有多少经验,这法儿谁不会!”针对这些思想情况,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修建办事处、中国建筑企业公司、人民大学施工所都召开了党、行政、工会、青年团的会议,研究了推广的办法,成立了专门推广“苏长有砌砖法”的组织机构。在工人群众自觉自愿的基础上,领导方面采取了号召、报名、审查、批准的方法,组织了第一批苏长有式的砌砖小组;并对组员进行了深入的思想教育,规定了学会、熟练、创造纪录的工作步骤。有的单位并且在实验前夕,详细介绍了工程构造和做法,使每个工人明确地知道了自己的任务和职责,心里有了数。第一天试验的结果是: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修建办事处一个大工、一个小工砌了一千五百块;中国建筑企业公司二个大工、二个小工砌了五千一百二十块;人民大学施工所一个大工、二个小工砌了二千七百块。他们不仅保证了质量标准,而且在数量上超过原来工作效率的一倍半左右。这么一来,工人生产情绪非常高涨。当晚领导方面就开会检讨工作中的优点和缺点,并计划、布置和改进明天的工作。以后,这种会议便形成了制度。各小组都订立了小组爱国公约,有的小组还订立了师徒合同,在生产上呈现了一种新气象。过去那种讽刺积极干活的工人的话再听不到了。现在听到的是:“为什么不把我们组织起来,难道我们干活不积极吗?”成功的事实打破了一些技术人员原来认为“这个办法只适用于关外,不适用于关内;只适用于造型简单的工程,不适用于造型复杂的工程”等等不正确的看法,使大家对开展这个运动有了足够的信心。那些有技术保守思想,对这方法不大服气的老师傅,也逐渐地学习试用这个方法了。在这些工地里,现在采用这种新的砌砖法的已经有六十一个小组。
这些小组推行“苏长有砌砖法”的结果,证明了
“苏长有砌砖法”的优越性。
推行“苏长有砌砖法”的成果
首先,在劳动组织上实行了科学分工、各负专责的制度。过去,一个班的工人分到三四个地方做工,都是上班临时派活,零散个体做工;今天砌这里,明天砌那里。工人心里没有数,听组长吩咐,盲目做工。生产没有定额,做多少算多少,也没有对工程负责的观念。有的大工和小工互相等待,有些工种比赛磨洋工。技术工人操作非技术劳动(非技术劳动要占用一个技术工人三分之二的劳动时间),浪费了人力和时间。在固定了工作地点和工作任务以后,工人心里有了数,大家都能自觉地工作。师徒之间互相帮助,工种之间互相推动。技术工人不作非技术劳动,每个人都在重复着单纯的工作,减少了非生产时间,而且容易提高熟练程度。因此,原计划用一百七十个大工、在两个月完工,还怕完不成任务的工程,现在同一时间内,只要四十个大工就可以保证完成任务。据初步统计,七十五万块砖的工程可以节省工资一千八百七十五万元。过去需用一千七百三十五个小工、七百八十一个大工的工程,现在用四百五十六个小工、一百五十二个大工就可以完成,而且保证了工程质量。
其次,使用材料节省了。过去有的灰槽子从楼上踢下来没人过问,灰沙浪费很大;有的挑砖不挑半截砖,有的挑来了也不用,砖的损耗率有的高达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五;现在按照公约,作到了“不掉灰、不剩碎砖、地下干净,保证不浪费一铲灰、一块砖”。据初步调查,有的十万块砖的工程,即可省灰一担,砖的损耗率降低到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五。
第三,改善了师徒关系。过去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大家都不负责。徒弟全靠自己摸索,“前二年上不了墙”,要出师是“三年零一季”。现在编组后,就把徒弟分配给师傅带领;不仅消除了旧的封建关系,而且使徒弟随时可向师傅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保证。他们把瓦工手艺分成一百样,师傅保证十天教会徒弟三样手艺,爱护徒弟;徒弟则保证学会、记住,工作积极,尊敬师傅。正如一个学徒工说的:“过去两个月也学不会一样活,现在这样,半年多就可以拿铲做活了。”这样,也就改善了师徒关系,密切了工人和技术人员之间的团结。
第四,工会工作找到了面向生产的门径。过去工会工作抓不住中心,常常乱忙一顿。小组会议不经常开,内容也很单调,工人对开会兴趣不高;有些行政干部感到工会可有可无,工人反映“工会没起作用”。现在是按生产小组建立工会小组,工会面向生产,建立了工会工作制度,充实了工会小组生活内容(如检讨当天工作,讨论怎样完成明天工作任务,检查师徒合同、安全问题的执行情况,修订爱国公约等等)。工人有事就来找工会解决,行政干部有事就和工会商讨办理。
做好准备工作是顺利推广 “苏长有砌砖法”的关键
北京市建筑业推广“苏长有砌砖法”已取得了初步经验。
第一,废除把头制度、提高工人群众的觉悟是胜利推行“苏长有工作法”的基本条件。把头制度存在,工人处在被压迫的地位,便无从发扬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推行任何革新的工作方法所必须先解决的问题。北京这次推行“苏长有砌砖法”成功,就是由于选择废除了把头制度的工地作为试点;在推行过程中,更进一步改变了旧有劳动组织,彻底铲除了把头制度的基础。
第二,推行“苏长有砌砖法”,必须结合着爱国主义的教育,进行充分的思想动员、酝酿,使它变成群众自己的要求,使群众树立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充分信心和决心。这次推广实验的事实告诉我们:凡是动员得好、酝酿成熟的小组,他们的生产情绪就始终饱满,不怕外界的讽刺、打击和客观条件的困难,而创造了新纪录。但有些行政干部只强调学习这种工作方法,而忽视了对工人进行劳动教育和政治教育,急于求成,结果组成的小组的质量、效率都不够高,有的甚至集体磨洋工。
第三,领导干部重视,亲自动手,并吸收技术人员参加。因为推行“苏长有砌砖法”是建筑业劳动组织上的改革,在工作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在行帮保守思想比较严重的建筑工人中,更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顾虑和抵抗。这次推行中,有些单位的领导干部,开始时重视不足,结果走了弯路,甚至失败。有的单位的领导干部在开始时重视,而后来普遍推广时放松了领导,成绩也就不好。因此,必须有党、行政、工会、青年团各方面领导干部的积极支持,并亲自动手,吸收技术人员参加,及时地解决在技术上发生的一些新的问题,才能够顺利地推行。
第四,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使各个工种都能有机地配合起来。这是“苏长有砌砖法”顺利推广的关键。有的单位行政干部计划不够,没有很好地配合,因而瓦工工作效率提高之后,原料供应不上;架子工翻不上去,有些瓦工自己搭架子,结果摔伤了;有的找不到技术员,用扁担代替尺子量窗口,结果砌成后返了工;更有的行政干部,没有充分地准备计划,不敢给小组订工程合同,只叫工人写保证书,结果妨碍了工作的顺利进展。
第五,合理地解决工率和奖励问题,关心工人生活,才能巩固工人的生产情绪。有些实行计件工资制的单位,原来定额很低,每工砌普通砖五百五十块,工资一万八千元。一般瓦工除得基本工资外,每天可分红利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四十。自实行新的砌砖法以来,一个工人以每天砌一千六百块砖计算,可得五万三千元。这样,分红就超过了基本工资的二倍。这不仅不合乎公私兼顾的原则,而且影响了其他产业工人的生产情绪。和这相反,有的实行计时工资制的单位,工人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多,为国家创造了大批财富,但工人的工资依然照旧,不合乎“多劳多得”的原则,因而引起组员的普遍不满,甚至有的工人退出了小组,妨碍了这一先进经验的推广。因此,必须合理地解决定额和奖励问题,才能巩固和提高工人的生产情绪。
第六,在重点推广时,小组成员的选择和工地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选择小组成员时,必须注意他们的政治质量、技术程度;并且要选择砖活比较多的工地实验,才能充分表现出“苏长有砌砖法”的优越性。这次有的单位,选择小组成员时,没有很好注意,而且对他们教育不够,一些组员经不起外界的讽刺和困难的折磨,而中途退场换班。有的单位选择的工地干了三天就没有砖活了,没法继续试验。虽然问题不很严重,但也都或多或少地妨碍了试点工作的进行。这是应该加以注意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