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何长工同志生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1-10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何长工同志生平
我党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军事家、军事教育家,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军事学院副院长何长工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87年12月29日9时36分,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87岁。
何长工同志在70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尽艰辛,百折不挠,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献给了中国人民和无产阶级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何长工同志1900年12月8日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南山乡一个农民家庭里。少年时代,他发奋读书,岳阳第三联合中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长沙甲种工业学校机械系学习,于1918年夏毕业。就学期间,他在孙中山革命党人的影响下,积极从事学生爱国运动,对旧的教育制度和陈腐的社会现象,勇敢地进行了斗争。同年秋,他到北京参加蔡元培倡导的留法勤工俭学会,在长辛店铁路工厂的留法高等法文专修馆学习。这时,他在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人革命思想熏陶下,特别是在同毛泽东同志的接触中,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深入工人群众,宣传革命道理,逐步树立了为拯救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而献身的革命思想。
1919年,他在北京参加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年底,去法国勤工俭学。1919年底至1924年,他先后就读于法国的圣雪尔旺工业学校和比利时的劳动大学,并在法国的比昂古尔汽车工厂和比利时的扯布玉勒工厂做工。他一面勤工俭学,深入工人之中,一面学习马克思主义,参加了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邓小平、聂荣臻等同志领导的各种反抗中法反动当局的斗争。1922年初在法国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大革命开始后,何长工同志受党的派遣,于1924年底回国,在家乡华容县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他以办教育的公开身份,创办新华中学,任校长、县学务委员会主任,为北伐战争输送了一批青年骨干。他创建了华容区党团组织,任党委书记兼军事部部长。北伐战争开始时,他奉党的指示,接管了县团防局,组建农民自卫军,并担任洞庭湖西区农民自卫军总指挥。他积极开展农民运动,深入发动群众,建立农民协会,打土豪分田地。
土地革命初期,何长工同志积极投入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7年“马日事变”后,湖南处在白色恐怖中,许克祥把他列为“大暴徒”,悬赏捉拿。他经组织安排,到了当时党中央所在地武汉。为了隐蔽身份,毛泽东同志亲自将他的名字何坤改为何长工,把他派到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工作。不久,他参加了著名的秋收起义,并由他设计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在向井冈山转战中,他奉命到长沙同湖南省委取得联系,报告了秋收起义情况。他又历尽艰险,到广东韶关犁铺头找到朱德、陈毅同志,使朱德、毛泽东两支部队取得了联系。为了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使红军能站稳脚跟,毛泽东同志委派他到当时占据井冈山上的农民武装王佐部,执行团结改造任务,使这支农民武装正式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三十二团,他任党代表。接着,他奉命率领这支部队南下资兴,策应、迎接朱德、陈毅同志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暴动农军,上井冈山同毛泽东同志会师。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两支红军会师于宁冈砻市,他参与主持了两军会师和红四军成立大会,并担任红四军二十八团党代表。在湘赣边界第一次党代会上被选为特委委员。5月,在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新老七溪岭战斗和龙源口大捷中,他和王尔琢团长指挥的二十八团,起了重要作用。9月,毕占云、张渭率部起义投奔红军,他受命改造这支部队,为我军取得了改造旧军队的经验。随后,他带领这支部队北上莲花县,迎接彭德怀、滕代远同志率领的红五军主力上井冈山。1929年1月,敌人第三次“会剿”井冈山时,朱德、毛泽东率红四军主力进军赣南,他被留下协助彭德怀、滕代远同志保卫井冈山,改任三十二团党代表、宁冈中心县委书记,指挥6县农民自卫军,开展游击战争。敌人占领井冈山后,他腿部负伤致残,仍不屈不挠,继续发动群众,组织发展武装,坚持斗争,使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这面红旗不倒。井冈山全面恢复后,红五军重建第五纵队,他任党代表,同纵队司令员李灿同志率领该部,开赴鄂东南,建立湘鄂赣边根据地。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将红五纵队由近千人发展到6000余人,同湘鄂西、鄂豫皖根据地形成犄角之势。与此同时,奉中央军委之命,配合我党领导的大冶兵暴,取得了胜利,进一步壮大了革命武装。1930年6月,在鄂东南组建红三军团时,红五纵队编为红八军,他任军长。7月,红三军团攻打长沙,他指挥的红八军率先攻入城内,并解救了向仲华、许建国等一大批关押在狱中即将被杀害的同志。我军攻占长沙后,反动军阀何键气急败坏,实行残忍的反革命报复,他的妻子儿女全部被杀害,为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8月,红一、三军团组成一方面军,成立总前委,他任总前委委员。反立三路线斗争中,他在峡江、罗坊等多次会议上,支持毛泽东同志放弃攻打中心城市、继续走农村武装包围城市道路的正确主张。
何长工同志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央革命根据地三次反“围剿”胜利后,他受命在瑞金创办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周恩来同志视察时,曾赞誉这个学校比黄埔军校办得好。1931年12月宁都起义后,为加强党对这支部队的领导,他被派往刚组建的红五军团第十三军任政治委员。1932年春,他又回到红军学校主持工作。1933年秋,军委整编扩大红军学校,他任红军大学校长兼政委,为巩固、扩大中央苏区和反“围剿”斗争,培养了大批党政军人才。在中央苏区召开的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34年1月,正当第五次反“围剿”紧张时,他被调任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粤赣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他和其他同志一道正确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战术思想,使粤赣地区的反“围剿”出现了好形势,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赞扬。1934年秋,为了联合反蒋,争取广东军阀陈济棠中立,他受周恩来、朱德同志委托,与潘汉年同志一起到敌占区寻乌,同陈济棠的代表进行秘密谈判,达成了五项协议,为随后的党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顺利突破第一、二道封锁线,实现战略转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何长工同志为我军的初创和发展壮大,为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长征开始时,他去新组建的中央军委教导师任政委,继任军委纵队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委。遵义会议后,他任第一方面军红九军团政委、党委书记,同罗炳辉同志一起率领部队执行策应、掩护党中央及主力红军北上抗日的使命,胜利完成了“战略奇兵”的任务。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红九军团改称三十二军,他任政委。
抗日战争开始后,何长工同志于1937年10月,任两延(延川、延长)河防(黄河)司令员,担负保卫党中央的任务。此间,他创建了我军第一所“荣军教导院”。从1938年初到抗战胜利,他就一直致力于我军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苦心办学。他先后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大队大队长,第一分校校长,总校教育长、副校长。他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意总结实战经验,研究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和政治工作,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敌后抗战,坚持敌后办学,先后撰写了《抗大五年来工作总结》等多篇文章,为我军培养了一大批军政人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何长工同志率领抗大总校4000余人,从陕北出发,横跨陕、晋、绥、察、热、辽六省区,经过5个月的艰苦跋涉,于1946年2月抵达吉林通化,先后创办了东北军政大学及四个分校,任副校长、代校长,兼通化军区司令员。同时还派出骨干,相继建立了航空、工兵、坦克、医科等学校,为东北和全国的解放,培养了包括蒙古族、朝鲜族在内的几万名优秀人才。在全国即将进入战略反攻的前夕,1947年上半年,中共东北局决定成立军工部,他调任军工部部长兼军械部部长,创办军事工业,自力更生地组织研制和生产,为当时东北战场和后来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弹药,为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作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长工同志于1949年10月调北京组建重工业部,任副部长、代部长兼航空工业局局长。他坚决执行中央关于发展我国工业生产的指示,重点抓了航空、钢铁、造船、电机和动力等重工业的建设,为我国重工业和航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2年8月,中央决定成立地质部,何长工同志调任副部长,后任党组书记,同李四光部长一起开创和长期领导了我国地质事业。他狠抓地质院校建设及勘探装备的自制,奠定了我国地质事业人力、物力的发展基础;同时强调提高地质科技水平,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使新中国地质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何长工同志不顾行动不便,坚持深入野外队指导工作,并鼓励年轻人要艰苦奋斗,一辈子献身于地质事业。他爱惜人才,尊重知识分子,至今深受广大地质职工的怀念。
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给何长工同志加上了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对他进行残酷斗争、无情迫害,长期批斗关押,身心遭到严重摧残。他虽然身陷囹圄,仍关心党、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旗帜鲜明地同林彪、江青反党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75年10月,何长工同志重新恢复工作,回到军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副校长、军事学院副院长,他继承发扬我军办院校的优良传统,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和学术研究。他不顾年迈体衰,亲自给学员讲党史、军史,传经验,带作风,为推动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付出了心血。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他坚决拥护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坚决拥护拨乱反正,反对“两个凡是”,反对个人迷信,积极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拥护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他热情关心、支持年轻同志走上领导岗位,先后主动提出辞去军事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等职务,退居三线,以顽强的毅力,悉心于党史、军史的研究和宣传,关心老区建设,热情接待来信来访。他病重住院期间,仍然关注党、军队和国家的建设,关心国家的安全。
何长工同志是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二届委员,第三届、第四届常委,第五届副主席;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七次、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在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委。
何长工同志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坚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经历艰险,开拓前进,不怕困难,勇挑重担,始终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革命乐观主义,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次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党所交给他的各项艰巨任务,为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何长工同志具有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他有坚强的党性,不居功,不擅权,党叫干啥就干啥,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为人正派,襟怀坦荡,豪爽刚正,豁达大度,有话敢于直言,从不阿谀奉承。
何长工同志顾全大局,功高不自傲,委屈能求全。他作风民主,团结同志,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关心群众生活。他深入实际,注重调查研究,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
何长工同志功勋卓著,德高望重。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践了为拯救和振兴中华民族“扛一辈子长工”的夙愿。他的功绩将永垂青史。
何长工同志的逝世,是我党我军的重大损失,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学习他的革命品德、高尚情操和优良作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何长工同志永垂不朽! (新华社)(附图片)
何长工任地质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期间,不顾自己行动不便,坚持深入基层指导工作。这是1956年他在上海地质仪器厂金工车间参加生产劳动。 新华社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