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谈理论发展的条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1-25
第5版(理论)
专栏:

谈理论发展的条件
远志明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需要有新的大发展,这是现时代的大趋势。”“当前,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状况,同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相比,是很不相称的。改革开放已进行多年,改革开放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仍然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理论研究所以相当薄弱,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一直没有造成理论发展的条件。在不具备理论发展的客观条件时,理论发展就只能是缓慢的。理论发展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实践的发展,这是最根本的。此外,理论发展还要求其他一些条件,包括理论研究者所应具备的条件,在这里我只提出三点。
第一,突破意识。发展就是辩证的否定过程,是自身的扬弃。理论的发展既是旧内容的继承、充实、修改和扬弃,更是新内容的探索、创造和确立。这就要求一系列的突破:不受原有的理论疆界的限制,淘汰一些为我们熟悉但已不符合新的实际的条条,确立看来似乎是陌生的原理,甚至以全新的理论形态出现。可以说,发展就是突破,没有突破就没有发展。然而,实际上,不用说提出新原理、新方法,即使是进行新注释,使用新范畴,往往会引起某些人的不解、责难,似乎发展只限于旧内容自身圈子内的充实、调整、修改等等,这怎么会有新的发展呢?诚然,突破是很难的,然而唯其如此,突破的意识和尝试才更可贵。今天,不讲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是很少了,然而,只讲发展而不许突破的人,只求发展而不求突破或不敢求突破的人则为数不少。
第二,现代立场。马克思主义要发展和突破,就不能在它本身内沉溺,需要跳出去时就要跳出去。跳到何处?跳到实践中去,跳到现代社会突飞猛进的现实中去。不是简单地用一百多年前的理论来品评和绳度现实,而是依据现实来审视已有的理论,创造新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推进了改革和开放的进程;而反省理论研究的某些领域,却完全不像政策研究那样从实事中求是,仍旧是在书本上打转转。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教科书内容仍然如故,学术思想界某些人欲言又止,谨小慎微,这与实事求是、大刀阔斧的政策研究,形成鲜明的对照。我想,这是造成理论落后于实践的重要原因。所以,理论要突破、要发展,必须面向现时代,包括面向现代实践和现代理论两个方面。正像政策研究既依据现时物质状况,也依据现实精神状况一样。这里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站在时代的土壤中,完成立足点的转移。否则,发展只是一句空话。当然,立足点的转移,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自我改造。这种改造不仅需要勇气,也需要高瞻远瞩、广纳博收的胸襟,需要深刻把握当代政治、科学、经济和各种思潮的精微和本质。这是时代赋予理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这是至理名言。但是我们还应当从痛苦的经历中确认如下事实:如果把一种理论神圣化、永恒化,永远常青,生活就变成灰色的。
第三,良好环境。目前理论的发展,既不能像短期技术攻关那样,组织一二个理论班子突击攻关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哪一个理论家力所能及的。它应当是许许多多理论工作者独立探索,整个思想界众说纷纭,是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一次时代思潮的奔涌,是一次民族精神的解放。如此来看,理论发展就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这种环境不仅允许人们独立、自由和大胆地探索,而且切实保护、激励和倡导这种探索。有人可能担心,这会不会引起混乱?我想不会的。只要政策对头,理论的争鸣不会妨碍政策的稳定,思想上的活跃也不会损害政治上的一致;相反,前者倒是有利于后者的,因为争论会使问题更清楚,意见更统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大以后,我国的政治局面愈来愈稳定,气氛愈来愈融洽,为理论发展创造越来越好的环境。总之,理论发展呼唤着良好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呼唤着研究创作的自由。自由探讨是理论发展的钥匙。我们应该把这钥匙交给广大理论工作者。 (原载《科技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