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从“拔佳”走向“光明”——捷克斯洛伐克“鞋城”访问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1-25
第6版(国际)
专栏:

从“拔佳”走向“光明”
——捷克斯洛伐克“鞋城”访问记
本报记者 方荣萱
天未亮,记者就在捷克斯洛伐克同志陪同下从布拉格向东南行300多公里来到哥特瓦尔德夫市有“鞋城”称号的光明鞋厂。这里,一座座高楼林立,使人一见就感到其规模非同寻常。跨入厂门,就看到不少楼房之间是用传送带联在一起的。主人指着一座高楼告诉记者,那里是大仓库,制成的鞋都通过传送带送到仓库。工厂每年有3800万双鞋由仓库包装好,35%销于国内,65%运销到世界90个国家!
光明鞋厂经理莱吉斯拉夫·毕特涅尔同志首先领我们参观规模很大的鞋史展览馆。这里展出人类从古至今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各地的鞋的样式。同时大量照片、实物向我们展示了光明鞋厂颇不平凡的历史。
光明鞋厂的前身是战前就以制鞋股份公司老板拔佳的名字命名的鞋厂。它创建于1894年。二次大战前,拔佳鞋厂在欧、美、亚、非各大洲开设了几十个分公司。全世界有3000家皮鞋店加入了这个公司集团。在全世界鞋子市场上它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解放前的上海、北京、天津等城市都有拔佳鞋店的分销处。当时,拔佳被称为“皮鞋大王”。它与法国香水、英国西装齐名,但这个“皮鞋大王”的发家,一靠战争,二靠大量榨取工人的血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拔佳靠奥匈帝国和德国的大批订货发了横财。拔佳老板制定了世界资本家推崇的“拔佳工作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千方百计地榨取工人的血汗:拔佳老板规定工人的年龄不准超过27岁,因为,他驱使饥饿的工人在飞速前进的传送带前每分钟都得付出紧张的劳动。捷克斯洛伐克解放后,拔佳鞋厂更名为光明鞋厂,工人真正见到了光明——他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很多操作机械化了。到1955年,鞋厂产量已比拔佳时代提高了25%。
如今,光明鞋厂的规模更加扩大了。全厂现有2.2万名工人,有12个分厂。有的厂专门生产皮鞋,有的厂专门生产塑料鞋,还有的分厂不做鞋,例如机械厂就专门为工厂生产设备。
我们来到生产长筒女靴的车间,在明亮的大车间里,绝大部分工序都已自动化,工人安详自如地在机器旁操作。一双鞋从缝、绱到出成品只需34分钟。车间工人像欣赏工艺品一样拿他们生产的漂亮高筒女靴给我们看。质量很好,式样又美观大方,果真名不虚传。
在设计室,我们看到工程师们坐在电子计算机前,在图纸上绘制新型鞋样。这里,不管下料还是剪裁,都已自动化。
经理介绍说,工厂除了聘请技师外,自己还开办技工学校,培养12种专业的技术工人。工厂十分关心职工的生活福利,建立了可容纳700人的休养所,此外,每年还有约3000名工人出国度假。工厂实行两班制,月平均工资3000克朗(约合500美元)。食堂可容纳6000人进餐,午餐只收半价。工厂还设有俱乐部和图书馆。
主人领我们来到样品展览大厅参观。这里的展品鞋琳琅满目。所展出的很多样品是专供订货用的。工厂设有一个供销部门,负责采购面料和推销,并了解世界鞋子市场的信息。
我们登上工厂楼顶的平台,俯视全市。这是一座四周环山的小山城,远近都有许多崭新的高楼。主人告诉我们,近处的一座楼就是鞋店,而远处就是工人宿舍。各式各样的楼房为绿树所掩映,山城秋色显得分外动人。“光明鞋厂,果真一片光明啊!”我们不禁脱口称赞。经理笑了:“我们的‘鞋城’也许是世上既历史悠久又拥有最新设备的鞋城吧!”
(附图片)
图为捷克斯洛伐克光明鞋厂的二人正在生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