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古老幽兰吐清馨——全国昆剧抢救继承剧目汇演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1-26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剧评

古老幽兰吐清馨
——全国昆剧抢救继承剧目汇演观后
朱家溍
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昆剧抢救继承剧目汇报演出前不久在京举行。我看了全部演出。这次汇报演出,有些戏是去年或前年在京演过的,如《八义记·闹朝扑犬》、《鲛绡记·写状》等,更多的是新近抢救出而尚未在京演过的,如《双珠记·投渊》、《桃花扇·题画》、《牡丹亭·幽会》等,还有昆剧折子戏串演、改编的本戏《潘金莲》、《狮吼记》,根据莎士比亚《麦克白》改编的《血手记》以及湘昆的部分剧目。这些戏都很精采。尤其让人高兴的是,近来北京的观众开始出现昆剧热。
我观察剧场的观众,除一部分老头老太太以外,出现了相当多的中青年,其中一些是北大、清华的学生和青年教员,他们都是从海淀等处来看戏的。近来出现昆剧热的主力是这个类型的观众。昆剧的新观众何以能上了瘾?我认为首先是明清两代许多“传奇”都是大文学家精心之作,离开舞台也可以把剧本当作文学读物来欣赏。其次是:在舞台上还能演出的剧目,又都是几百年来多少辈名演员演出经验的积累为体现剧本所需要的手段,这就是演戏的技艺。新观众对于上述二者可以说是一种初次欣赏的享受,所以出现昆剧热。古人曾把名画比作无声诗,我认为明清以来的著名杂剧和传奇搬到舞台上以昆剧形式演出,可以称为立体活动的有声诗画。这些传奇,每部包括若干出,少则十出或二十出,多则一二百出。现存的明清传奇仅仅目录就有五号铅字排印的两厚册。可是流传到近代的老艺人身上,可能上演的南方只有四百余出,北方还有二百余出,湘昆也还有一百多出;此外永嘉昆剧以及其它剧种,如京剧、川剧、祁剧等都保存有一批昆曲剧目。近年来,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下,党和政府提出了对昆剧实行特殊保护的政策。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1986年提出当前以抢救、继承昆剧250出传统剧目及表演技艺为主要任务,并在苏州举办了第一期昆剧培训班;同年7月,全国六个昆剧院、团又分片举办了第二期培训。目的就是使这几百出传统剧目及其表演技艺不致于失传。这次汇演的剧目就是这项活动取得的初步成果,
我是昆剧和京剧的老观众,当然有所偏爱,但是我不会把不好的东西硬说是好的。一种艺术表演的好坏是有目共赏的,我觉得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公之于众的时候,不是单纯依靠所谓内行来欣赏,绝大多数是所谓外行。因为真善美是人人都喜欢的,很难说懂不懂的问题,只看好不好。我举一个自身感受的事例,我不懂外国歌剧,也不会意大利语;我没研究过日本歌舞伎,也不会日语,可是我非常喜欢意大利歌王帕瓦罗蒂演的《绣花女》和日本歌舞伎名演员市川猿之助演的《劝进帐》。二者我都连看了两次。我觉得好的表演,即使不懂语言,只要看了说明书,知道情节就能欣赏。有些人听说有好的表演,而不去试看一看,原因是思想上先有一个“我不懂”的概念。我不是以我们的中青年昆剧演员和世界著名演员相提并论,我是以这个事例说明一种好的表演自然就会打动观众。以《桃花扇》、《连环记》两出戏为例,《桃花扇》这部传奇的作者孔尚任,在清代初期写出这部传奇以后,因为他写的侯朝宗、李香君等,人物生动,明末历史背景环境逼真,当时即搬上舞台,风行南北。据前人记载:康熙年间,在京演《桃花扇》,“岁无虚日”。流传到近代舞台上老艺人还能上演《访翠》、《寄扇》、《题画》等十余出。《连环记》这部传奇的作者王济,在明代写出以后,因为他写的王允、吕布、曹操等人物鲜明,结构紧密,也是多少年来为人们所爱看。《议剑》中有一句台词:“说曹操,曹操就到了。”过去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句常用语。到后来《议剑》这出戏已经不演了,但这句成语还留在生活中,足见当年《连环记》是一出常演的戏。凡是曾经长时期、许多名演员演过的,都有一套为表演剧本内容而出现的技艺,保存在老艺人的身上。如果有才能的演员把老艺人所掌握的这一套学会,通过自己的才能展示给观众,虽然是老戏重排,却给人耳目一新,见所未见的感受。石小梅的《题画》,林继凡、黄小午的《议剑》,就是这样学会演出的,所以打动观众不是偶然碰运气。此外如江苏昆剧院的《双珠记·投渊》、《鲛绡记·写状》、《西厢记·游殿》,上海昆剧团的《金雀记·乔醋》、《八义记·闹朝扑犬》、《牡丹亭·幽会》,浙江昆剧团的《鸣凤记·吃茶》、《长生殿·絮阁》、《狮吼记·梳妆·跪池》、《疗妒?·题曲》,北方昆剧院的《刺虎》、《出塞》、《女弹》、《天罡阵》,湖南昆剧团的《折梅》,苏昆剧团的《描容别坟》、《讨钗》等都是老戏重排。这一批昆剧剧目的上演,使我国戏曲史上一批名著得以在当代戏曲舞台上重放光华,产生了艺术审美价值;又使观众看到保留在传统剧目中的表演技艺,几代艺人共同积累的艺术创造得以再现,所以让观众满意。立体的有声诗画,给人以审美的愉悦感受;古老幽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觅求到更多的知音。
在汇演中,我们欣赏到许多优秀的青年演员的精采表演,由衷地为昆剧表演人才辈出而感到欣慰。一批中年演员在剧目抢救中发挥了承上启下的骨干作用,他们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和一定的艺术积累。他们参加抢救和继承,不仅能够一招一式地学,更可以根据自己的艺术体验重新进行消化和创造。因此,他们的演出,不只是临摹下前辈艺术家的表演动作和技艺,更主要的是继承了他们所赋予角色的神韵和风骨。只有这样,昆剧表演艺术的精髓才能代代相传下去。这批传统剧目能够在当代舞台上复活,还有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必须经过编剧、导演和演员一齐进行“推陈出新”的艺术再创造,特别是导演的作用,更不可低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