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贫困地区的致富欲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1-26
第8版(副刊)
专栏:实习小记

贫困地区的致富欲望
北京师范大学 陈丽新
人们常抱怨贫困地区人们的小农经济思想严重,商品经济观念淡薄。果真如此吗?放假期间,回家乡进行了一些调查。我的家乡在黄土高原的陇东地区,是我国的贫困地区之一。调查的结果,我以为那种说法不完全正确。家乡人民都清楚地知道,单靠几亩贫瘠的山地是不可能致富的;要致富,就得另想办法。然而,办法在哪里呢?这便是问题。因为在商品经济中,其核心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即商品,交换就必须有买卖双方,而在贫困地区,卖方因物质贫乏而稀有,人们几乎没有什么物产可卖出去,买方也因财力不足而不能买进自己想要的东西。物质贫乏在家乡首先表现为粮食产量的低下。去年逢大旱,主粮小麦甚至连种子都收不回来。副业生产似有一点潜力,但需要有专业知识和引导。目前普通人家的经济收入主要是卖猪、卖鸡蛋及挖草药等,这显然是杯水车薪。
人的素质差是贫困地区的普遍特点,这里主要指人们缺乏专业性的技术知识和能力,使一些有可能发展起来的副业潜力得不到挖掘。素质差,导致了物质的贫困,又引起了人们思想上的一些“超速”状况的产生。乡亲们有一种急切的致富愿望,简单讲就是想发财。他们从在外头“见过世面”的人嘴里了解到外面的世界,也从广播等渠道了解到其它地区的发展情景,更加想改变自己的贫困现状,急于发财。乡政府为了增加群众收入,决定进行劳务输出,送了60多名群众去一个砖瓦厂。但是没过多少天,竟有大半人逃回来,原因是伙食差(其实家里的伙食又能好多少),每月60多元的工钱也嫌太少了!
然而发财的欲望总要寻找渠道发泄出来。于是,我们看到在许多山湾地带出现了不断长大的土堆,这在家乡被人们叫作
“财神爷”,据说如果过路的人给这个土堆上放上一把柴草土石,便会发财的。至今“财神爷”从来就没有施恩于敬它的人,但乡亲们还是认为敬比不敬好,或许这样可以满足一下人们的那种急切发财的欲望。
另一个最常见的发财欲望的发泄渠道,却是实在的,那就是赌博。近年来赌博之风在家乡的一些地方盛行,有人甚至在家中开设赌场。但是靠赌博发财并不那么容易,有的人因此而倾家荡产,抢劫犯罪。
这种思想上的“超速”状况是主观要求与客观现实尖锐对抗的产物。我们改革的方向不应是压抑这种发财的欲望,当然要用正确的思想来引导,但更应该切实地在物资、信息等方面作些实际的工作,使得这种在一定意义上脱离小农经济意识的思想得以纳入正确的渠道,健康地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