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6阅读
  • 0回复

文化的密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1-27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文化的密码
孙荪
据说,国际联盟曾以“大象”为题,悬赏征文。于是,英国人拟定的题目是《英国治下非洲的猎象事业》,法国人作的是《象的恋爱论》,意大利人哼着《象呵,象呵》的诗句,德国人提笔写就了《关于象之研究》序言,而波兰人写了一篇政论,题为《波兰的主权与象之关系》。
这不过是一则趣谈,或者确有其事,或者纯属乌有,但它却表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各个不同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尺度、审美情趣和心理素质。
这里藏着文化的密码。
如果留心,这种例子俯拾即是。
一次,上海、浙江和河南三省(市)的作家同游奉化溪口,参观之余,为热情的卖主所缠,许多人都买了一支搔痒竹耙。一片一尺多长的竹片,前端有仿人手五指而握成的爪形。我也买了一支。
休息时我拿出它来把玩。峻青同志突然问:“这玩艺儿你们河南叫什么?”
“‘老头乐’,或者叫‘老人乐’。”我说。
“还有一个名字叫‘如意’。”一位诗人说,他老家在豫北。
“我老家胶东管它叫‘孝顺’,子女买来孝敬老人的。”峻青又说。
“杭州人的叫法你们大概不知道吧?”一位浙江作家提问了一句,“叫‘美人爪’,好听吧!”
“好!”作家们几乎异口同声喊了起来。
“这就是文化!”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一番。同是一个搔痒耙,在孔孟的家乡山东叫“孝顺”,在古老的中原称“如意”,而在柔美的江南唤作“美人爪”。称谓之中可以直观到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背景。
但是,当我查了《词源》发现倒是“美人爪”这一名称更接近古人本意。《太平广记》记载有麻姑爪的故事,说东汉桓帝时,仙人王方平降于蔡经家,召麻姑至,麻姑正当十八九岁的年纪,长得很美。蔡经特别注意到她的手指纤细似鸟爪,暗自想象:“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后来,苏轼有赠一位道人的诗中说:“道成若见王方平,背痒莫念麻姑爪!”从此,搔痒耙得了这样一个香艳雅洁而又神奇的名称:“麻姑爪”。“美人爪”显然是麻姑爪的泛称。
正是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和文化眼光出发,给了同一件平凡的物品多种名号,同样这些名号中也就积淀了蕴藏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对一个物品名号的阐释,有时简直就是对一种文化密码的破译。这里甚至藏着一个民族的奥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