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阅读
  • 0回复

粤闽大地报春花——广东、福建邮电部门访问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1-29
第2版(经济)
专栏:

粤闽大地报春花
——广东、福建邮电部门访问记
本报记者 姚力文 姚小敏
“先行官”到位
改革的春潮在神州大地涌动。曾被称作“传统的保守、严重的落后”的邮电通信战线正奋发图强,急起直追。
广东和福建的通信建设率先起步。在这里,通信的严重落后状况已显著改变,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开始到位。
福州市的一位经济建设的负责人风趣地说:“外地同志常问我,福建有什么好东西?我说,福州电话一打就通。”
在广东顺德,农民企业家区鉴泉端坐在十一层高的裕华大厦的办公室里,按动写字台上的程控电话,沟通着他那个产值过亿元的“电风扇”王国同国内外市场的联系。
广东中山县小榄镇,全镇3000部电话中有70%是住宅电话。电话机,继录音机、电视机之后,悄悄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福建省五金矿石进出口公司,获悉日本那霸市决定修建政府大楼,三天后进行石料看样定货。他们立即通过邮局的特快专递寄去样品,赶在定货日到达,被日方选中,一次签订了30万美元的合同,为大理石打开了海外市场。
突破“瓶颈口”
可曾想到,八九年前的情况竟是这样的:
内蒙古一位同志出差到深圳,因有急事同单位联系,长途电话从早上8点打到晚上12点,也没打通。
有位港商想在顺德县均安镇投资办厂,得知当地没有电话,甩手不干了。
那时候,因电话难通,通信不畅,使外商投资洽谈项目告吹的事,上百成千。
这也难怪,当时广东全省的市话只有9万门,长途电话线路还不足1000条。福建则更少,市话才4万门,长话线路不到800条。所有长话又都靠人工接转。落后的通信,一度成为发展内外贸易的制约因素。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说:中国经济取得更大成功,关键之一,是突破表现于邮电通信方面的“瓶颈口”。
面临“瓶颈口”,粤闽两省的通信建设决策者们,感受到来自社会各方的强大压力和殷切期望。他们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奋力开拓。
他们充分运用邮电部和省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打破条块分割,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
他们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同时对已有设备、工程实行配套挖潜改造。
他们重视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发挥了先进技术设备在锻炼造就人才和提高通信服务质量两方面的效能。
在粤闽大地,通信建设与通信服务,邮电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开始出现良性循环:近五六年,通信建设步伐加快,通信能力大幅度提高,使邮电企业得以开发新项目,扩大通信服务;邮电企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随着通信服务的不断扩大,各行各业综合效益也越来越高。粤闽两省越来越多的经济建设领导者和城乡企业家认识到:“信息是财富,信息靠邮电传输;经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要发展,邮电需先行。”人们信息观念的加强,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不仅推动着社会发展的加快,也推动和促进了通信建设迈出新的步伐。
一朵报春花
粤闽两省邮电建设者用辛勤的劳动,为我国邮电发展史记录下令人难忘的足迹。
1982年,福州首次引进并开通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万门程控电话;
1985年,厦门市成为我国第一个具有全数字电话网络的城市;
1986年,广州办起我国第一个农民电信代办点——三元里农民代办处,突破了邮电独家经营的传统模式;
1987年1月,由我国科技人员研制的第一套国产128/256线微机自动转报系统在福州建成投产,使转报效率提高10倍以上;
1987年5月,广东东莞建成全国第一个长话、市话、农话合一的数字程控电话网,农民可以坐在家里直拨国内外300多个城市的电话;
1987年,广东省长途电话线路一年新增1800条,市话交换机容量一年新扩13万门,分别超过了改革开放前30年的总和。……
这些突破,展示出粤闽两省通信建设的累累成果。它犹如一朵报春花,使人们感受到改革春潮的涌动。
在福州电信局的一次座谈会上,搞技术工作多年的总工程师、风华正茂的年轻工程师、自学成才的技术员,个个喜形于色,争先发言。当谈到他们是怎样熟悉和掌握先进设备并在此基础上作新的改进时,自信、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们有紧迫感,想为振兴中华多尽一份力。
粤、闽两省邮电通讯的发展,说明了一点:事在人为。我们深信,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通过大家的努力,我国邮电通讯事业的落后面貌会很快得到改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