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0阅读
  • 0回复

因缘际会话当年——访薄复礼先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1-29
第6版(国际)
专栏:英国通讯

因缘际会话当年
——访薄复礼先生
本报记者 李云飞
50年前,英国传教士薄复礼由于因缘际会参加了红军的一段长征,他的一张小地图帮过红军大忙,他从此认识了肖克同志。如今,薄复礼年过90,依然记得那传奇式的经历,而肖克同志也怀念着他。半个世纪前的友情,萦怀于两位老人的心中……
在曼彻斯特市国王路234号住着一位虔诚的英国传教士。50多年前,由于因缘际会,他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一段长征并帮了红军的忙,从而成了中国人民的朋友。他就是艾尔弗雷德·博斯哈德先生,中文名字叫薄复礼。
我们按响门铃后,迎面出来的是一位满头银发、精神健旺的老人。他把我们引进了客厅。客厅不大,触目之处有许多来自中国的东西,如:台布、宫灯、挂历、画片等等,一看便可以知道,主人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薄复礼先生今年92岁了,记忆依然清晰。我们问他:“都几十年前的事了,你还记得吗?”他安然地笑道:“记得的,那是我一生中的一次重大经历。”接着,他便向我们讲述了那段传奇式的经历。
他从1922年起就在我国的贵州省传教,直到1951年才离开。1934年10月初的一天,他与另外2名传教士及3名妇女在去贵阳的途中,在一个村子里遇上了正在长征途中的中国工农红军六军团。他们3人被当作“间谍”抓了起来。那2人后来被赎走,只有他一人留了下来。据薄复礼先生自己估计,在将近8个月的时间里,他与六军团的人一起在贵州、云南境内走了大约2500英里。当时六军团行军、打仗只能依靠一般教科书上的地图,遇到了很大困难。而薄复礼先生却有一张1平方米大小的贵州省详细地图。红军如获至宝。那张地图上的地名是用法文拼写的,正好薄复礼先生原籍瑞士,懂得法文。于是,六军团的肖克同志与他一起一连好几个晚上在小油灯下把这些地名一个一个地译成中文。薄复礼先生自己知道的,就直接译成中文;他不知道的,就把音读给肖克听,由肖克来揣测到底是什么地方。后来红军缴获的一些英文报纸也由薄复礼先生翻译成中文。当我们问他红军怎样对待他时,他连声说“很好,很好”,因为他大部分时间都能骑马,而且还给他配备了一名马伕。
第二年,有一次他又遇见了肖克同志,肖克同志关切地问道:“你觉得怎么样?”他说:“感冒了,挺重的。”肖克同志当即表示,他可以回去。让他回去的那天正好是复活节的星期日,地点是在云南的昆明附近。他在谈话中几次提到,据说他是唯一还健在的参加过长征的外国人。在索尔兹伯里先生的近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对此也有叙述。
在六军团长征的艰难岁月里,那张地图无疑起了不小的作用。因此,肖克同志也一直记挂着薄复礼先生。1984年,肖克同志出访途中路过巴黎,还向我驻法使馆的同志打听薄复礼先生的下落。可能是因为薄复礼先生当年帮助翻译的是法文地图,因此以为他是法国人吧。去年,当肖克同志得知他是英国人、住在曼彻斯特后,便于5月27日致信问候。这封信并不长,但却十分真挚感人。全文是这样的:“久违了!从索尔兹伯里先生处知道了你的近况。虽然我们已分别半个世纪,但50年前你帮我翻译地图事久难忘怀。所以,当索尔兹伯里先生问及此情时,我欣然命笔告之。1984年我在出国访问途中,还打听你的下落,以期相晤。如今我们都早过古稀,彼此恐难再见。谨祝健康长寿。”去年底,我国驻英国大使冀朝铸同志到任不久去曼彻斯特时,也特意前往拜访、问候。每当提及这些时,薄复礼先生的脸上总会浮现出由衷的笑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