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8阅读
  • 0回复

寻求新的启动——长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考察印象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1-30
第2版(经济)
专栏:

寻求新的启动
——长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考察印象之一
本报记者 蒋亚平 吕网大
来自上下左右各方信息表明,发展外向型经济,已被作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新的启动点
兔年龙年交替之际,记者到长江三角洲采访。这一带,气候正逢少见的暖冬,社会气氛也显得很不平静。黄浦江两岸,太湖之滨,人们在反思、探索、选择、比较……
一个人们早已提及却还显得陌生的词汇——外向型经济,日益频繁地出现在当地报纸上和人们的议论中。
1987年11月下旬,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视察长江三角洲,明确指出:长江三角洲还要进一步对外开放,必须选择正确的进出口战略,积极发展具有竞争力、见效快、效益高的出口产业和产品。赵紫阳鼓励乡镇企业再上新台阶,跻身外向型经济的行列,成为出口创汇新的主力军。
素来稳健、持重的上海动了起来。12月上中旬,市委书记、市长江泽民两次召开各主管部门会议,专门研究如何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市委、市政府组织外向型经济调查组迅即赶赴企业、郊县。
江苏方面节奏更急更快。省委扩大会,各部门负责人会,3000多名处以上干部大会……中心话题: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记者12月中旬赶到南京,省长顾秀莲正召集各位高级智囊人物共图大计。
浙江也不甘落后。12月上旬,各地市专员、市长汇集杭州。继而是省直机关负责人会议。省政府负责人在会上提出发展外向型经济亟需研究、解决的19个问题。
元月上旬,上海经济区的伙伴——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十一市有关负责人聚会上海,参加“长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工作会议”,讨论新的发展战略。
江苏,开放苏、锡、常、通四市所属全部乡镇;
浙江,开放外汇调剂市场;……
上海,着手建立沟通外商和企业直接交流的中间组织。
来自上下左右各方的信息表明,发展外向型经济,已被拿来作为这一地区经济新的启动点。长江三角洲,处在它自身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上又一个新的重要时刻。
在长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热潮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
记者曾请教许多采访对象:目前在长江三角洲兴起的发展外向型经济热潮,会不会又是一次不顾实际、大起大落式的“政治经济”现象?
得到的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回答:否。
在这热潮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能在经济发展上出人头地,除其较优越的条件外,人们普遍认为是及时抓住了时机,乘“虚”而盛,例如,乘国营大中型企业手脚被捆,其他地区为温饱所扰之虚,迅速发展起实力强盛的乡镇企业群。
随着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和原材料需求的迅速膨胀,长江三角洲逐步形成现在的“两头(商品和原料)在(省、市)外”的经济格局。以苏锡常为例,该地区生产商品的80%销往外地,所需原料的80%以上需由外地调入。
近年来,随着各地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发展,这一地区先期的优势慢慢在失去。张家港市副市长江浩对此有一生动描述:特区沿海,蛟龙出海;大中企业,睡狮醒来;军工企业,猛虎下山;个体企业,猴子上树——由这一山头蹦跳到那一山头,有果子便摘,便吃。
一时高手如云,强将如林,再加上各地对自产商品的保护政策,长江三角洲各企业产品销售成本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升,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后劲不振。
最难念的是原料经。以前提供原料的地区,为发展本地加工业,决意不再做原料“殖民地”。外地许多由长江三角洲地区资助建起的原料基地,一俟羽丰翼满,便毅然宣告“独立”。
历时数年的羊毛大战,抽筋似的黄红麻大战,战局难明的粮食大战,刚刚偃旗息鼓、火星犹存的蚕茧大战,剑拔弩张的棉花大战……此起彼伏,愈演愈烈。各类大战,对加工能力强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构成严重威胁。目前,该地区因棉花、生丝、羊毛等原材料不足,纺织、丝绸、服装等支柱行业的加工能力,约有1/3赋闲。
大战纷纷,使长江三角洲的伙伴们也卷入其中。在前不久的蚕茧大战中,湖州市为抗住苏锡常三市的高价收购攻势,不得不动用专政工具——民兵、警察巡逻边界,封锁流通。可惜商品经济时代,刀枪不敌钞票。终因交界地广,无法防范,流出近十万担蚕茧。市属缫丝、丝绸厂嗷嗷待哺。湖州方面对记者谈及此事,怅然不已。
摊开地图:北有冀、鲁大军南下,南有粤、闽劲师北伐,后有皖、豫、鄂、川、赣各路兵马咄咄逼人。长江三角洲感到了三面受挤。
放眼海外,别有一番风景。股市狂泻。美元惨跌。日元和亚洲“四小龙”币值骤然升起,各自劳动力价格随之昂升。伴随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前由这些地区生产的一大批劳动密集型商品正在向劳动力多、价格便宜的地区转移。
有关专家断言,这种世界范围内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转移浪潮,已经是最后一两波了。
珠江三角洲先着一鞭,令人刮目。
长江三角洲有没有能力、可不可能抓住这个机会,跻身国际市场?
记者听到的又是几乎完全一致的答复:能。
论实力,长江三角洲11市,有5000万人口,其土地面积虽不足全国的1%,人口只占1/20,但工农业总产值却占1/8 ,财政收入约占1/7,出口创汇占1/6,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倍高于全国人均水平。
论基础,这一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对外经济贸易悠久,有全国最大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相应的生产体系。尤其是近年勃兴的、以“苏南模式”声震四野的乡镇企业,设备优良,机制灵活,已经培养出千百万素质较高的劳动力。
专家们普遍认定,长江三角洲目前的综合经济实力,已经大体达到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准备跃起时的水平。
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促使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启动点,正是长江三角洲应当作出的必然的和最佳的战略选择。
发展外向型经济,一个伟大而又艰难的历史课题
长江三角洲有人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种发展外向型经济战略概括为几个“洋”字:借洋钱、进洋机、吃洋料、卖洋货、发洋财。
这种思路,显然与以前单为完成外贸收购额的出口创汇工作,不能同日而语。
以前主要是依靠自己的资金、设备、原料,生产什么,出口什么。
现在倒了过来。用江苏省省长顾秀莲的话说:“最大的差别,就是用国外的资金、设备、原料、智慧,国际市场需要什么,生产什么,出口什么。
已在珠江三角洲大显神通,而在长江三角洲暂时地位微弱、几乎为人遗忘的“三来一补”,将在最初一段时间成为这种出口导向战略的主要形式。
机制灵活、交货及时、适应力强的乡镇企业,将成为冲锋陷阵的先锋部队和主力军。
原料、商品市场在省、市外的经济格局,将不同程度地变成两头在国外。
按照外向型经济的要求调整发展战略,势必要求对长江三角洲现有的社会经济秩序作出一系列变革:
嘉兴人说:我们要学体育健儿,不能只盯住全运会、亚运会,要进军奥运会——这意味着产品质量要尽快提高到国际水平。
无锡人说:我们要拿出数亿资金,建煤炭基地、发电厂,修公路,装程控电话——这意味着各地的基础设施将会有一个全新的面貌;
苏州人说:我们要对产品分类排队,扩大适销的,着手准备有潜力的、转产滞销的——这意味着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将得到优化;
常州人说:我们不但要改善硬环境,还要改善软环境——这意味着规章制度不全、办事效率低下等痼疾将要有改观;
桐乡人说:我们要以开(放)治改(革)——这意味着由发展外向型经济引起的对世界的全方位开放,将会促进和加速有关体制、政策、观念的更深层次的变革。
上海人说:抓住外向型,带动现代化——这是对上述种种变化的总概括。
带动的显然不只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现代化。当这一地区致力于外向型经济后,腾挪出来的相当一部分国内的商品市场和原料市场,将会扯动整个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不仅如此,靠发展外向型经济从国外积累的资金,将会集中起来支援目前投入不足、后劲不振的农业,发展基础工业,进一步协调目前在“二元化结构”中进退维谷的城乡关系。
这必将会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新的冲动。
在长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主任汪道涵作结束发言。他的最后一句话是:“让我们大家都来学做三角洲对外开放这个伟大的课题吧!”
记者以为,这将是一个伟大的却又艰难的历史课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