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罗斯托克海港今昔——访民主德国北部重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01
第6版(国际)
专栏:

  罗斯托克海港今昔
——访民主德国北部重镇
本报记者 方荣萱
从柏林径直北上,我们的汽车在平坦宽阔的公路上飞速前进。秋色怡人,公路两边时而层林尽染,时而碧草如茵,精致的农舍,肥壮的牛羊不时映入眼帘,美丽的田园景色,令人目不暇接。主人乘兴告诉我们,这条公路是战后新建的,我们要去的罗斯托克是民主德国最大的海港,也是一座新兴的城市。到达罗斯托克已入夜了,我们就在沿海的一幢旅馆住宿。
翌日清晨,我们跑到通向波罗的海的瓦尔诺河边。海天一色,烟波浩淼,岸边一幢幢小别墅林立。这些楼房看上去仿佛都是用枣红色砖盖起来的,砖与砖之间用白色涂料划线,非常美观。不过这里至今还用砖盖房可不禁使我们感到惊奇。主人笑着说,你再看看,这哪里是砖,是房屋预制构件装配后再贴上砖形贴面,这是罗斯托克房屋独特的风格哩!这种特有的建房风格自有它的魅力,每年到这里参观游览的本国和外国旅游者达数十万之多。
罗斯托克市长、世界城市友好联盟民主德国分会主席赫林史莱夫亲切地接待了我们。他说,“罗斯托克与中国有传统的友谊:过去为中国造过船,现在又同大连市结为友好城市,今后我们的合作关系会进一步加强。”他介绍了罗斯托克市的过去和今天。勃兰登堡州的罗斯托克可以上溯到19世纪中叶,那时波罗的海有了最大的货运帆船,可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浪潮似乎迟迟未在此地落脚,一切仍是那样落后。德意志帝国有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曾经嘲笑:“世界别的地方都建设好了,罗斯托克还得晚50年!”战后,特别是民主德国成立后,罗斯托克获得新生,海港面貌迅速改变。勃兰登堡州由全国最落后的州变为发达的罗斯托克专区。罗斯托克市由过去的9万人发展到今天的25万人。全市造船业占第一位,1945年以前只有一家较小的造船厂,现在拥有4家造船厂,职工达2万人。一个专门造捕鱼船的“人民造船厂”,可造“工厂”捕鱼船,捕鱼后就在海上加工,一条船每天可制造2.6万个鱼罐头。占第二位的是海运业,海港货运量一年2000万吨,旧港吞吐量才100万吨;过去只有一艘货运船,现在有174艘,航行到世界各大洋,到70多个国家、400多海港,在船上工作的有8000名海员。占第三位的是捕鱼业。这里有新兴的大型捕鱼加工联合企业,捕鱼船开往世界各大洋,共有9000人从事捕鱼业。
市长满怀信心地对我们谈到罗斯托克的未来。他说,这里对年轻人很有吸引力,50年代搬来不少,现在居民平均年龄才34岁,人们自豪地称,“我们是罗斯托克人!”
我们来到位于波罗的海边上的“玩偶造船厂”,看见那里正在建造几艘2万吨级的货轮。有的已经下水,有的尚在装饰内部。厂党委书记告诉我们,这个厂从50年代就开始造大型轮船,现有职工6500人,其中有900名工程师,所有的船都是自己设计的。这里专门造2万吨级货轮。1987年该厂造了18艘货轮,同时还利用10%的力量修船,因为国际上修船行业正越来越兴旺。参观途中碰到一位老工人,我们同他攀谈起来。他是位木匠,叫赫斯特,已在厂劳动34年了。他专门制造船内的木器和家具,参加了300艘轮船的建造工作。现在,他的两个儿子也在厂里工作,可称“造船世家”了。对于这位把毕生精力都贡献给造船事业的老工人,我们深表敬意。我们还在捕鱼加工企业结识了一位50岁的女工,她向我们叙说了自己几十年来的生活经历:进厂时她经常需要用双手抬50公斤重的冰,要用手切鱼,过了5年劳动才半自动化,以后逐步全自动化。透过这位女工劳动方式的变化,我们形象地了解到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化经营的历史性进程。他们的成就是巨大的。然而,可以想象,这其间的每一步,都需要付出多么艰辛的劳动啊!
一个星期日,我们乘船游览新港。迎着朝阳小船从瓦尔诺河西行。两岸停泊多种船只,还有等待拆掉的军舰。主人笑道,这里是“裁军世界”,拆军舰,把废铁回炉,技术也较简单。
船行驶到瓦尔诺河入海处,同丹麦隔海相望,距离不过两小时的航程。但见海面上一片繁忙的运输景象,有的巨型海轮正待进港,有的准备出港。举目仰望,众多的海燕展翅自由地飞翔,预示着罗斯托克海港蓬勃向上的前景。
(附图片)
民主德国罗斯托克海港一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