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阅读
  • 0回复

龙的种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01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史小品

  龙的种种
蔡铁民
戊辰年属龙年,龙在生肖中排列第五,又叫阳年。龙在中国的传承,构成了独特的系列传统文化。
传统观念把龙列为“司天”之神,跟麟、凤、龟并列为四种祥瑞之物。长期以来,人们一再探究它的原型,提出种种假说,诸如蛇的化身、食人巨鳄、恐龙的演化、野猪的变形等等不同观点。它应该是神话中的神物与先民确认万物有灵的信仰观念相结合的产物。
古人把龙分为五龙,把人间五帝套进五龙中,黄帝乃中央之龙,还有颛顼、帝喾、尧、舜等四龙分治四方。历代帝王都把自己打扮成真龙天子、龙的化身,有天威、神力,任何人不可超越。于是,从衣饰到起居之所,皇帝的一切似乎都与龙有关。
不过在民间,更多的将龙与云雨联系起来。俗语“六月龙教子,台风暴雨一阵接一阵”,歇后语“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得自家人”,都说明龙与水分不开,有呼风唤雨降人间的威力。因此,古代人们要对它行祭,以求风调雨顺。广东水乡之地,祭龙习俗别有风韵。由老人点龙眼,家家送米酒给划船的人,然后顺河游去。祭毕,龙头供奉龙王庙,船身埋进河床泥土中,第二年再挖出来使用。傍晚,村民烧起大锅饭称龙船饭,只要是龙的子孙,不分东西南北,都可以来食用。龙的传承直接影响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结构,像白族过年“耍龙”,苗族“接龙”,龙已融合于民族的习俗中。
龙的文化系列还表现在文学、绘画、雕刻、建筑、语言、技艺活动等方面。如绘画,汉代黄安岭异兽画像、滕县西户口画像、敦煌壁画的龙,都具特色。宫殿、庙宇装饰龙雕,增加了建筑格局的庄严感和美感。如果追寻某些原理,也有科学依据,像龙之子龟趺,为古刹、陵阙驮石碑者,它扁平,重心低,稳当,跟石碑连成一体,有平衡的造型美。从美术工艺和艺术造型看,元宵的舞龙戏珠,端午节的龙舟竞渡,都是综合性的技艺,展现了艺术的想像、集体的力量和生动的舞姿。龙的传承还大大丰富了我国文学,《西游记》、《白蛇传》中有关海龙王的情节,都是脍炙人口的佳篇;各少数民族、各地区涉及龙的传说不下百篇。与龙有关的汉语成语,寓意深刻,概括性强,诸如表现力量与雄威的龙腾虎跃、生龙活虎,含有寓意的攀龙附凤、车水马龙等等。人们的生活中,吃的龙虾,泡茶的宜兴紫砂茶壶盖,灌溉用的龙骨车、龙骨水斗,还有龙玩具、金丝镶嵌龙装饰品等等,无不受龙文化的影响。现实中从未有过真龙,但龙的影子可谓无所不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