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在新的拓展面前——评近年来我国部分优秀电视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02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在新的拓展面前
——评近年来我国部分优秀电视剧
仲呈祥
年轻的电视剧艺术,在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以愈来愈强的包容性、渗透力和覆盖面,迅猛发展,引人注目。观罢近年来的一些优秀电视剧,一个深刻而强烈的印象是:人民呼唤无愧于时代的电视剧艺术,我国电视剧艺术正面临着一次新的拓展。
一在电视剧艺术的发展历史上,连续剧历来是颇受观众欢迎的重要品种。近年来,我国电视连续剧的创作,欣欣向荣,进步颇大。荣获第七届“飞天奖”一等奖的《努尔哈赤》和《雪野》,树起了两个可喜的标杆。以题材论,前者再现历史,后者着笔现实;以风格论,前者雄浑磅礴,后者细腻传情。可以说,它们代表着和展示着我国电视连续剧创作日臻成熟,走向繁荣的新风貌。
曾记得,前几年,我国电视连续剧荧屏曾一度被日本、墨西哥的一些社会伦理题材的剧目所占踞。观众不满于此,曾深情地呼唤艺术家能创作出描写我国重大历史题材和杰出人物的史诗性作品,尤其是能多拍些像《新星》那样的洋溢着时代激情的反映变革现实的电视连续剧。正是顺应着观众的呼唤,仅近一年,荧屏上就出现了《朱德》、《孙中山与宋庆龄》、《黄兴》、《柔石与鲁迅》、《沧海一粟》和《努尔哈赤》等一批杰出人物传记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其中,以《努尔哈赤》最为成功。这部16集的连续剧的问世,以成功的艺术实践,表明狭小的荧屏表现宏大的历史题材的可能性。它既熔铸着艺术家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自觉吸收新时期历史学界、文化学界的新鲜思维成果,超越狭隘的民族意识和文化偏见,对女真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独到的思辨史识;又流贯着艺术家在艺术哲学观照下,超越单向度的审美模式,从政治霸业与情感需求的尖锐冲突和强烈反差中,对历史人物进行多向度的性格刻画和富有审美诗情的文化心理揭示;而且,这两者水乳交融,塑造出既堪称雄赫一世的民族英雄,又确系有情有欲有复杂心态的普通凡人的努尔哈赤这一人格高度政治化的典型形象。它不仅为民族题材的影视创作,而且为整个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雪野》虽不像《新星》、《葛掌柜》等那样正面描写改革,但却把镜头对准了关东农村变革大潮激荡下普通农民的心灵波澜,谱写了一部当代农民的“心史”。它把当今农村经济变革的进程完全推向后景,而着意于刻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心灵轨迹。这就超越了诸如“办养鸡场”、“开大车店”之类的变革的具体事件的层面,而把镜头集中于变革中的“人心”。尽管荧屏所展示的农村妇女吴秋香与五个男人的故事,本身具有极强的戏剧性,但由于艺术家坚持从生活出发的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人物形象和环境造型都有浓郁的关东“土”味,特别是几个主要角色的情感、心理乃至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的演进,都表现得真实纯朴,令人折服。此剧在表演美学上的追求和成就,对时下某些电视剧中尚存的那种虚假矫饰的表演,是一种有力的匡正。而它和《努尔哈赤》作为电视连续剧,集首有伏笔、集中有高潮、集末有悬念的艺术结构和创作技法,在增强荧屏形象观赏性,使屏幕形象闯进万户千家中的重要作用,也值得称道。二
当然,近年来还有一些优秀电视连续剧,如《凯旋在子夜》、《眷恋》、《刘山子的喜怒哀乐》、《冤家》、《大树底下》等,也都同样地显示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的强大生命力。而为数更多的优秀电视单本剧,就更加绚丽多彩地呈现出以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为主导并博采多样化的创作方法的可喜成果。
如果说,获得第七届“飞天奖”单本剧二等奖的《大年初一》,严格地按照传统戏剧结构的“三一律”法则,在仅仅一个半小时里成功地塑造了12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从屏幕上传递出丰富而多侧面的社会变革信息,充分显示了现实主义创作在电视剧领域里大有用武之地;那么,荣获单本剧一等奖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二等奖的《太阳从这里升起》、三等奖的《丹姨》,则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前提下,博采多样化的创作方法,为我所用,异彩纷呈,丰富了电视剧的语言形态,增强了荧屏的美学魅力。应当看到,从总体上讲,我国电视剧创作的语言形态,还显得较为单一,离十亿之众的多样化审美需求尚存很大差距。《希波克拉底誓言》就坚持从内容出发,寻求和发现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它落笔于医德,实际上着意于深沉地表现做人的准则。艺术家充分顾及到电视剧自身的审美特性和观众在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惯性,一面采用观赏性较强的戏剧性结构和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来组织和评析在剧中作为艺术符号的好、中、坏三位不同类型的医生的工作和生活,调动观众的参与意识;另一面又注重整个医院环境的线、形、色、光的造型处理,运用象征、变形、夸张、浓缩等多种手法,创造出一个联结现实、超越现实的新的美学情境,使情节与情绪、感性与理性、戏剧展开与情感升华恰当地结合起来,产生出鉴赏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真实。此剧的视角不仅是社会的和历史的,而且也是文化的和哲学的。它超越所描写的医疗事件层面,升腾到人与人生的直接对话,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它的内容与形式较为统一和谐,做到了立意较深、形式较美、手法较新,而观赏性也较强。《太阳从这里升起》的创作主体之“魂”,仍是“直面人生,开拓未来”的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尽管此剧在展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文明与愚昧的交叉冲突时,多少流露出艺术家的某种理念直接投射到视听形象上的痕迹;但须指出,即使是艺术家的这种理念,说到底,仍然是源于沸腾的变革现实,仍然是一种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唯其如此,荧屏上那广袤的黄土高原,那颇具象征意蕴的古老烽火台,以及那古朴简陋的农家小院与现代化的公寓宿舍的造型对比,那传统的牛拉驴驮的小农生产工具与现代化的大型机械设备的强烈反差……都以艺术的冲击力启迪观众在审美中沉思新旧交替、革故鼎新的社会变革,去奋力促进人自身的观念现代化。至于制作精美的《丹姨》,则采用了时空交错的艺术结构,人物的现时生活主要采用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而往昔的生活却主要采用表现主义的手法,将环境和人物净化、美化、乃至神化,带有很强的主观意念和理想化色彩。全剧正是以这种在现实主义精神主导下的两种不同的创作手法的和谐统一,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深入地开掘出主人公独特的“在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中迸发出来的“被扭曲了的精神的悲怆之美”。
总之,我以为,无论从广大观众对电视剧艺术的审美需求看,还是从优秀剧目的创作经验看,那种僵化的现实主义确实已经过时,但勇于开放、富于进取的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精神却青春常在。以这种精神为主导并博采多样化的创作方法熔于一炉,仍将是我国电视剧艺术发展的主流。当然,这丝毫不意味着排斥和贬低其它各种非现实主义的电视剧创作,因为电视剧园地同样需要百花齐放。三如前所述,新时期我国电视剧艺术的发展是迅猛的。短短十年,年产量已激增至1500部集左右。即是说,平均每天大约就要生产4部集。这个数量是可观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可观的数量中,能达到或接近较高思想艺术水平的剧目可能还不足十分之一。第七届“飞天奖”儿童电视剧一等奖空缺,三亿儿童嗷嗷待哺,就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数量众多的电视剧中缺少高质量的作品。而且,质量平平乃至粗制滥造的剧目数量激增,还势必冲淡甚或在某种程度上湮没了优秀剧目。为什么不少观众一边呼吁艺术家多创作些高质量的电视剧,一边又尖锐批评那些大量的平庸电视剧空耗了他们的宝贵光阴?缘由恐盖出于此。当务之急,是电视剧要提高质量。造成电视剧创作的这种现状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两条——一是日益扩大的电视剧创作队伍的理论文化准备和文学艺术修养亟待加强,二是电视剧理论批评队伍亟待加强,而且到了刻不容缓地付诸实践的时候了。而电视剧理论批评队伍的真正加强,必将调整目前电视剧创作与批评两翼严重畸形的现状,从而实现两翼齐飞,以历史的和美学的批评去推动我国的电视剧创作向着新的思想艺术高峰拓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