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戏曲现状与趋势研讨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02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戏曲现状与趋势研讨会
最近,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在京召开了“戏曲现状与趋势研讨会”,6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青年戏曲理论工作者和剧作家、导演济济一堂,畅所欲言。
与会者针对当前戏曲的表现内容进行了讨论。有人认为,戏曲应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为目的。有些剧作家从认识而不是体验出发进行创作,追求淡化、哲理、荒诞,使舞台上出现了一些只表现意念,不表现艺术形象的作品。另一种意见是,戏曲作为精神产品,首先应体现人类的精神价值。对艺术形象的理解不能仅限于人物。内心世界的主体图景,“有意味”的空间意象都是艺术形象,它们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由于一些探索性剧目中的导演意识加强,重新引发了在戏曲的综合艺术成分中以何者为中心的争论。一些持“导演中心论”的同志认为,戏曲是一个整体系统,其最佳艺术效果是各个艺术门类的和谐,而导演则是协调关系的总调度。持“剧本中心论”的同志以中外戏剧史就是名家名著史为例,说明演员、导演都必须以剧本为依据和中心。持“表演中心论”者指出,表演是戏曲的本质特征。戏曲的基本构成法,应以剧本为基础,以导演为指导,以表演为中心。代表中还有一些人持“创作阶段中心论”。他们强调,戏曲是个动态的创作过程,在过程的每一环节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不能片面突出某一点而影响了适度与平衡。
与会者们还就传统戏曲表演中的技巧问题发表了意见。有的同志认为,一些古老剧种的衰亡,很重要的原因是被自己日趋精湛和独立的技巧拖住了后腿。戏曲界长期提倡“一招鲜、吃遍天”的技术性,形成了“角儿”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戏曲的整体综合性和应变能力。另一些人则认为,技巧本身并不是戏曲的致命伤,它恰恰是戏曲与其它艺术竞争的有力手段。
不少论者还就当前舞台上的探索性剧目的得与失、戏曲理论现状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刘彦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