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3阅读
  • 0回复

读巴金书简《雪泥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02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读巴金书简《雪泥集》
海戈
《雪泥集》是三联书店前不久出版的一册巴金书简集。编者杨苡为巴金老友,她从巴金写给她的信中选出60封集成一册,题名《雪泥集》,借鸿爪雪泥之意。信自1939年1月起迄于1985年9月,时间跨度差不多近半个世纪,字数却不过5万,薄薄的一本,而内容丰厚。
《雪泥集》中1976年2月一信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收到你的长信很高兴,又想起了40年前的事情,我还记得你那些信,也记得嘉蓁的信(我五六年在柏林见到她一面),有许多话可以说,不过多讲老话没有什么好处,留到将来见面摆摆龙门阵也罢。”编者于信后加注:“嘉蓁现名林宁,是我在天津中西女中时的同学好友。‘一二·九’后我们这些中学生都有‘觉慧’式的热情与苦闷,我们向往走觉慧的道路,打开‘家’的樊笼。这时我和林宁都暗自写信给我们‘敬爱的先生’(指巴金)倾吐心中的一切。嘉蓁于北平沧陷后在1938年辗转去延安,仍与巴金通过一次信,巴金在信中赞许她选择的道路”。
巴金的作品鼓舞青年向往革命,以至不少人因之奔赴延安,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当时还有所谓“巴金桥”之称。“文革”后也有一些老同志为文回忆,也提到相类似的情况与事实。如荒煤、宋振庭等同志。荒煤还为此而向文史学家们提出对巴金应作更为公允的评价。作品所起的作用,可能是巴金始料不及的,应该说是意外的。因为不少评论家都认为“巴金的作品没有指出明确的革命道路。”文学作品理应不同于政治宣传品,我不打算在此妄加议论。不过我倒颇为欣赏年轻人不囿于前辈的定论,敢于冲破框框,阐述自己的看法。既看到作家的原有信仰,却又着重于随时代的变迁引起的环境的变化,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从本书的编注中,便有说明巴金思想转变的一些例证。
《随想录》一开始发表就引起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注意,震动了整个文坛。8年完成的《随想录》5册,被誉为是当今的“一本讲真话的大书”。曹禺说得好:“一颗赤诚的心,从年轻的时候,到83岁的今天,从未变过”。作品既然如此,写给朋友的私函,当更是“随心所欲”了。编印作家的书信集,这对广大读者和文史学家们无疑是极好的事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