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吴忠市场采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03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吴忠市场采风
本报记者 杨传春
宁夏吴忠,这个1984年建立的县级市,背靠黄河而富水运,面对银川平原而畅陆路,是历史上闻名西北的商埠。据《朔方道志》记载,清时,“吴忠堡列肆数十处,三六九日交易,逢集,至者骈肩累足,极为繁华”;1949年解放时,吴忠堡尚有商部560 家,从业人员764人;如今,吴忠有大市场四个,小市场11处,吴忠、九公里、金积三镇轮流坐庄,日日有集,招引得陕、甘、宁、内蒙、江、浙、广东、福建客商云至。所以,要想了解吴忠,自然是到市场上去了。
去年12月3日清晨,我们来到吴忠最大的农贸市场——吴忠市场。这是一个十字形、二层楼的全覆盖式建筑。场内有经营粮油、皮毛、五金、百货等四个大厅,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共置2889个摊位,国营、集体、个体、本市、本区、外地,都可以到这里申请一席之地。接待我们的市工商管理局局长刘汉林说,建这个市场共投资260万元,其中群众集资40万元,1986年6月正式开业,到今年年底就收各项税费70多万元。
我们进了“皮毛厅”。山羊皮、绵羊皮,刚晒干的、加工好的,在几排铁钩架上挂得满满的。我拿起一张白净、柔软的绵羊皮,问:“多少钱?”主人戴着白帽子,显然是个回民。他说:“180元。”我伸了伸舌头:“这么贵!”他赶忙说:“你回个价。”刘局长赶紧过来,告诉我:“吴忠价,齐腰斩,回半价也就卖了。”那主人噗哧笑了。他叫刘国良,56岁了,家住上桥乡一个名叫瓜儿渠的回民聚居村。他们村从1982年起做生意的越来越多,连过去不能见外男的妇女也上了街。(后来我从市妇联了解到,这个乡2908个妇女劳动力,有2454个参与经商)。我问刘国良生意如何,他说去年最好,一年能赚几千元,现在有点卖不动。我问他知道不知道原因,他说:“国家产的人造皮毛越来越多,把我们的顶住了。我正琢磨卖别的。”
“服装厅”是妇女的世界,南腔北调,一看就知道外地客商多。有个小伙子一听我开口,就断定我是江苏人,我说:“你是浙江温州人。”大家相对一笑:都是走南闯北人。于是交谈便添了几分亲热。他说,他们那里三年前就知道“吴忠街上钞票半人深,就看你会挣不会挣”,青年人先是几个到吴忠试卖浙江乡镇企业产的服装,以样式奇巧和价格低廉赚了一大把钱,所以,现在来自浙江、江苏、广东、福建的服装客商已有近200多。他一人占一米长的一个摊位,每月营业额3000多元。他干脆把老婆孩子都带来了。“不过,税太多,越来越多,现在一个月要交200多元,只能净赚200多元了。我们有的想走了。”他抱怨地说。刘局长说:“县里已制订了政策,准备减少税费,进一步让利。你们不信,等等看。”
转到厅后,一位年轻妇女经营的鞋摊生意特别好,这引起了我的注意。上前一问,她也是回民,叫马梅花,24岁,有2个孩子。现在正是卖鞋的旺季。她丈夫购货,她守摊,每双皮鞋能赚5—6元。说着话,又围上来一些人,很快成交了好几双鞋。我看她算帐敏捷,待客大方,不觉想起过去回族的习俗是妇女不能抛头露面,当然更谈不上经商了。于是我问:“你整天经商,老人们不反对?”“老人也要做生意,不管了。”我这才注意到,人头攒动的大厅里,妇女居多。刘局长说,守摊位的妇女占摊位总数的60%以上。(后来从市妇联了解到,全市2.7万妇女劳力,一半以上已进入流通领域,其中回族妇女占80%)。
市场是一所学校,只要留心就能增长知识。成千上万刚告别自然经济形态的农民,就是从市场上摸到了经商的奥秘。杨军和妻子尤金花前几年经营服装,不多久,他们发现在他们之前已有人得到了加工利润。于是,去年初,他们搞起了一个松散的联合体。他们买了布匹后交给村里的裁缝加工。这样,他们增加了利润,也帮乡亲们找到了致富门路。我请杨军谈谈经营情况,他对我努努嘴,说:“人家是全国‘三八红旗手’,是县政协委员。事情都是她张罗的,她谈吧。”尤金花当仁不让,抢着说:“现在一年能净赚1万多元,我们家分得5000多元。我们有11个人哩。”我问:“你们家做买卖由谁拍板?”尤金花一扬脸:“我!”
已近午饭时候了。我们转到了卖小吃的地方。老远看见一块招牌:“马记杂碎”。刘局长说,这是出名的杂碎铺,铺主叫马民刚。我一看那杂碎锅里,嗬,羊肚、羊肺、羊肠、羊肝,搅在一起,热气腾腾,香味扑鼻。回民的传统技艺,真是绝了!马民刚一家人分工,买的买,洗的洗,卖的卖,一天能挣20多元。他父亲说:“这技术我们是代代相传。有个县请我当厨师,一月给300元。我觉得不合算。”马民刚忙个不停。我注意到食客中有不少是生意人。一问,原来市场里互相服务,吃喝穿用,不出市场就能解决。服务行业层出不穷,各种致富机会有人及时捕捉,这正是市场特有的功能。
市场上人更加多了。我问刘局长大约有多少人,他说:“今天人不算多,大约万把人吧。最多的时候有七八万哩。”好大的数字,怪不得有人调查过,说它是全国农村的第七个大市场。
这个市场开业才一年多,已显示出巨大的辐射力。它一年的营业额达5500万,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额的1/3;出现了一大批专业经商村,如古城乡新生村一组有粮食贩运户19户,其中13户成了万元户。商业的发达,刺激农业和工业迅速发展,各类专业户已遍布全市,个体工商户已有4118户,从业人员近7000人。全市10万多农村劳力,有5万多进入第二、第三产业。
望着万头攒动的市场,我想起肖克同志参观这个市场时留下的两句诗:
“市场繁荣连西北,
经济腾飞望吴忠。”
(附图片)
时值严冬,可是在吴忠市集贸市场上还可以买到鲜嫩的蔬菜。图为蔬菜市场一角。 刘 向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