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书卷气上的“三级跳”——记昆丑林继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03
第8版(副刊)
专栏:剧谭

  书卷气上的“三级跳”
——记昆丑林继凡
徐城北
书卷气,应该是一切戏曲演员的自觉追求。41岁的南昆演员林继凡,最近把《游殿》、《醉皂》、《议剑》三折丑戏带到北京,以其脱俗的气质和精到的“笔墨”备受欢迎。究其原因,与其长期在王传淞老师指点下研求艺理有关,与其长期从张辛稼先生(苏州画院院长)习画有关,更与他在书卷气上的反复研磨有关。此次晋京的三折小戏,恰是他在书卷气上做“三级跳”的三个阶段。
《游殿》取材于《西厢记》,讲一名年轻的知客僧陪同张生观赏寺庙建筑,先在介绍名士题咏时尽情卖弄,又在巧遇莺莺、红娘后大行调侃。其中有一个很难演的细节:知客僧引导张生误入茅厕,却殷勤地邀其前往“出恭”、“小解”乃至“放屁”。显然,这里是容易出“效果”的,但是处理不当就难免落俗。林继凡经过再三把握,决心突出两点——一是要雅,因为知客僧必须具有相当的文墨,才能周旋于文士之间而达到化缘的目的;二是要稚,因为“这一个”知客僧颇为年轻,尚有顽皮的特性。于是他在上述“三邀”之后,又仿佛下意识地念出“这样标标致致的读书人,竟连尿屁也没格”的独白,每演至此,他都感到似与知客僧融为一体,独白也像是从心底流出来的,引发出全场观众的会心微笑。
《醉皂》是写一名醉醺醺的“公门老大”,奉县令之命邀一位书生赴宴。这名醉皂胸无点墨,虽然粗俗不堪,却不妨碍他同时具有人情味。林继凡感到这个人物的气质与自己有很大反差,如果在他身上演出书卷气,则势必违背剧情。他意识到当务之急,是用自身的书卷气对“这一个”做准确的分析,尽可能扩大人物的粗豪一面,以求和相对饱满的人情味形成对比。继凡沉浸在这一意念之中,并在一次试演中即兴说出“小倷格赤佬”一段很见光彩的台词。后来他获悉川剧名丑刘成基、李文杰等表演的《醉皂》中,都有抽出铁链子锁人的细节。继凡高兴极了,心想自己的这一点灵犀,与前辈真可说是不谋而合。他于是也增加了锁人的细节,并将之昆剧化。有了这形象的一笔,便为醉皂添补了一个具有本质意义的性格侧面。林继凡也使自己从“本色演员”跃到了“性格演员”的新高度。
《议剑》则另是一种情形。林继凡在此折中扮演青年时期的曹操——还只是董卓门下的骁骑将军,应邀去会见司徒王允,通过对一把宝剑的“议”,二人从相互试探到结成同盟。林继凡幼年时就看过王传淞老师的这一折戏,但当时不要说学,连理解也难。只有经过了十年动乱,等到自己也具备了较多较深的人生阅历之后,林继凡这才陡然发觉其中的无穷味道,演员一旦全身心沉浸进去,就会“动是戏,静亦是戏”!他在近年的演出中,一方面继承了传淞老师的表演精粹,同时又与饰王允的演员一道,对后半部戏从舞台节奏入手,做出大开大阖的崭新处理。为表现王允与曹操最后道破心事及曹操请命刺董,昔日舞台采用了一大段“动”的画面。接下来就是“静”——二人对跪告别,互诉心曲。然而传统演法仅是一刹,与上述大“动”形不成有分量的对比。林继凡想到国画经营位置上的“结块”与“透气”的说法,结合到这段戏则是“透气有余而结块不足”。故而他与舞台伙伴一道,为这块“静”重新设计了动作程式,使从前的“静亦是戏”升华到“静更是戏”。不难看出,书卷气又帮助林继凡从辩证关系把握舞台节奏,这与单纯考虑刻画人物相比,显然又高出一截。中国画讲究“散点透视”,中国传统戏曲亦同样具有“散”的审美视角,常常能在主题、人物、情节、语言之外,还能挖掘出其他的“戏”。由此可见,演员坚持由下意识到有意识地掌握艺术辩证法,并使之渗透,作用到一切可以有作为的领域,这可以谓之书卷气的极至了吧。
林继凡在三折戏里的实践说明:书卷气不是强贴在人物脸部和身上的护肤膏,而应该是演员心头的营养素,它会有助于决定“演什么”和“怎么演”,使演出达到新境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