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承包出人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04
第2版(经济)
专栏:承包经营在1987年

  承包出人才
本报记者 张振国
承包,使各路人才脱颖而出。他们治厂的办法也因人而异。这些能人,拯救了一大批企业,又带出了一大批能人。有没有承包经营失败的?也有,但毕竟是少数。通过承包,发现和培养出众多人才,可以逐步形成和壮大我们的企业家队伍,这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财富。
在新的一年里,随着企业承包经营改革的健康发展,相信会出现一个更令人欣喜的繁荣景象,八方人才也会在竞争中得到成长。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编者
据记者对安徽合肥一批工厂的考察,凡是真正实行承包经营的企业,全都出现这样一种态势:承包吸引了大批有识之士,有识之士启用了众多有才之人,有才之人正在竞争中探索前进……
这里所说的真正承包,是指企业的经营权真正分交到承包厂长的手里。用合肥话来讲,我们当厂长的应是“真包公”,而不是“假包公”。
这样的“真包公”,在合肥已出现了一大批。
他们当厂长,大都不是谁任命的,而是在激烈的招标、投标之中中标的。
1986年12月,合肥制笔厂试行资产经营承包责任制。48岁的“老笔人”叶惠民连初中都未上过,在这个厂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厂长的竞技、竞德场上,他一举战胜了17名竞争对手(其中包括3名名牌大学毕业的竞争者),夺得了厂长桂冠。他的投标数是:1987年全厂实现利税92万元,1988年实现104万元。如果兑现了,不仅国家、企业、职工可以多收、多得、多奖,他和他的4名助手,人均可获得4000元奖金。如今才过去一年,产品质量大大提高,不仅畅销国内,还首次打入国际市场。全厂全年已实现利税160多万元,到今年一季度即可实现196万元利税,相当两年利税承包计划。
由姜家旺组阁承包的合肥玻璃总厂,1987年9月,对拖了总厂后腿的器皿分厂来了个公开招聘厂长,谁中标就由谁重新组阁。7人投标,结果25岁的制瓶工人蔡传厚脱颖而出。小蔡出任厂长组阁时,原分厂厂长就地当了工人,原分厂党支部书记,也由小蔡向总厂党委点名要来的一位年轻党员接替,那位老支书也就地当了工人。这一变革,在全厂震动极大。两个月之后,全分厂的产量、产值成倍增长,经济效益更是大幅度上升。
现年42岁的许开银,是一位学化学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他力敌27名强手,登上了合肥塑料二厂厂长“宝座”。他一上任,就针对厂里不重视人才、不重视管理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用人、治厂方针,大胆启用了两位长期搁置不用的技术骨干,使他们分别担任了新产品开发办公室主任和一个重要车间的主任。这两位技术骨干又很快团结了一大批新人。时间也只有3个月,全厂面貌就焕然一新。去年1至9月,全厂亏损9.9万元。10月,是他上任的第一个月,当月就盈利1.5万元。
肥东酒厂则由一位年方24岁、曾学过酿酒技术的中技毕业生周启发个人承包经营。在他上任之时,肥东县委、县府就对他们解除了一切捆绑。他一上任就宣布取消全厂干部和工人之间的界线,统称酒厂职工。这位小厂长承包只有一年,他就凭着县里给他的特殊政策,引进了大中专毕业生15人,高中毕业生67人,生产经营能手36人。一年前全厂实有职工100多人中,几乎没有高中水平的职工。如今全厂实有职工400多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已占全厂职工总数的70%以上。关键的酒精车间,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已达到90%以上。有30多年历史的肥东酒厂,产值一直徘徊在100—200万元之间,酒的质量也不好,人称“摇头大曲”。到1986年底,全厂累计亏损63万元。1987年,小厂长承包大酒厂之后,产值一下就上升到600多万元,实现利税120多万元,酒的质量迅速提高,一种优质特曲上市后大受顾客欢迎。
承包,拯救了中国的农村经济。承包,也正在打破中国城市经济的旧格局。根据合肥的承包实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只有把经营权真正交到厂长手里,承包才是一句真话。
只有招标竞争,能人才能脱颖而出。
只有解除五花八门的捆绑,承包深入发展,人才方能辈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