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抓住机会走向世界——部分理论工作者谈沿海经济外向发展的新战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05
第2版(经济)
专栏:

  抓住机会走向世界
——部分理论工作者谈沿海经济外向发展的新战略
赵紫阳同志关于我国沿海经济要参加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的新战略提出后,立即引起国内外人士的密切关注。怎样领悟这一战略的巨大意义和要点?怎样把握这一战略目标的实施,使沿海地区进而使整个中国经济加快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日前,本报经济部邀请首都部分理论工作者座谈,与会者就这些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下面发表的,是本报记者整理的座谈纪要。
  推动沿海经济大规模外向转移,意味着我国将在更广阔的范围走向世界,同时造就一个“改革—开放—发展”三位并举的崭新格局
高鸿宾(农牧渔业部):世界在走向开放,中国在走向开放。当代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在封闭中实现进步。我国改革、发展的9年,也是一步步走向开放的9年。推动沿海经济大规模外向转移,是我国走向更加开放的一个新的里程,意味着我国将在更广阔的范围走向世界。实施这个战略,不仅要使我国参加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而且要把我国经济发展格局的调整,置于世界产业结构剧变的背景之中。因此,打出去的同时,必须造就一个“改革—开放—发展”三位并举的崭新格局。这个新战略意义宏大深远,无论把它仅仅理解为对外贸易的战略还是仅仅理解为沿海发展的战略,都是远远不够的。
赵明(国家计委):在更大的范围里来考虑我国的经济发展,寻求国际循环的格局,这为突破我国经济传统结构找到了出路。我国经济长期以来就是“二元结构”,农业始终落后,重工业发展较早,但难以进入国际市场。整个经济大体处于自我循环状态。现在要协调重轻农三者的发展,遇到的一个难点是三者都要争资金。怎么办?借外债,一是借不来那么多;二是即使借来那么多也还不起。一个新的战略就是着眼于国际大循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换取外汇,发展重工业,用重工业的改造带动轻工业,推动国内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最后形成农轻重的协调发展。
朱嘉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把中国发展战略置于国际背景之中,这是80年代初期就提出来的主张。但当时还局限于比较小的范围,仅仅理解为某一领域的战略。当前的新战略则是通观全局的谋划,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紧密结合起来了。考虑战略问题,必须把改革、开放与发展这三个方面连结起来,决不能互相脱节。
研究了解当今的国际环境,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应当承认,我们对国际环境至今了解不多,有些同志深知国际情况,但对国内情况又了解不够,因而两相脱节。我建议人民日报组织稿件,反映正在剧变的国际环境,把讨论引导到一个严肃的话题上来,就是中国已经处于落后的地位,如果看不到国际环境的变化,弄不好会在国际竞赛中更趋落后。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国际交换和竞争,是个失之不再的历史机遇,又是改革、发展中“一着活全局”的一步好棋
李庆曾(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外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战略意义。这样做,就把经济战略同农村的发展联系起来了,把我国丰裕的劳动力资源纳入了整个经济战略,有利于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我国正在进入劳动力供给急骤上升时期。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预计将净增1.5亿劳动力。任何一种经济战略,如果不考虑解决这个问题就不会得到成功。有的同志提出,发展外向型工业的目的就是解决重工业的资金问题,在农村还是要实行统购派购,这就又走到重工轻农的老路上去了。
刘鹤(国家计委):劳动力充裕,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难点,又是优势。如果从国际交换的角度而不是从封闭循环的角度看问题,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具有优势。着眼于劳动力的转移,是把增长与发展结合起来的做法。过去的经济发展战略,一度只求增产多少多少钢,多少多少粮,那是增长与发展脱节的办法。
高鸿宾: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发达国家、地区吐出,又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吸收,这是当前世界产业结构变革的一个浪潮。我国劳动力多,劳务费用低,理当站在这个浪潮的前冲,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必须看到,这种产业转移机会,你不利用,人家就抢走;况且,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快速变革,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可能削弱其优势。就此而言,我们面临的机会失之不再,千万不能错过。抓住时机,把人多这个劣势尽可能地转化为优势,一可解决就业,二可振兴农村,三可创汇强国,四可沟通世界,是改革、发展中一步“一着活全局”的好棋。这步棋,无论如何不能贻误。
林毅夫(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我国经济发展是不能超越劳动密集为主的阶段的。在过去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我们广泛动员各种资源,去发展资本密集的重工业,结果只好采用扭曲市场的办法,使农产品长期处于低价状态。这样内向循环的经济,必然置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
  在新战略的实施中,必然遇到许多障碍,必然伴随着全面深刻的变革;重要的是痛下决心,同时审慎从事
林毅夫:要造成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气候,起码应进行下面几方面的改革。一、如果企业很容易得到资金,就很容易走向资本密集型而不是劳动密集型。因此,应该进一步开放资金市场,使利率更充分地反映资金的价格。二、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现行体制是“内销有利、外销无利”。由于汇率扭曲,必然造成外汇的求大于供,结果只好用行政手段分配,弊端也由此而起。很显然,这种管理体制不改是不行的。三、改革外贸体制。劳动密集型产品一般是小批量、多样化和分散经营。这类产业很难由国家和统一的外贸机构来搞,必须有一个中间层次。广东“三来一补”所依赖的是香港的市场中介。要允许新的代理商和中间人在经济领域里的活动。尤其在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体系的交汇处,不能仅仅靠外贸管制,要广泛地允许中间商的存在和发展。
白南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乡镇企业外向发展是一大优势。但在外贸体制没有大的改革以前,面临重重困难:首先是信息屏蔽。外贸的重要信息,往往被一些外贸单位垄断。到底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农民很难了解。这几年兔毛、中药的几个大波动,都同外贸的经营失当有关。某些外向型经济发展充分的国家和地区,有大量有活力的外向型小企业,国际市场的消息很灵通。改革我国的外贸体制,也要改变独家经营的状况,造就大批外贸中介公司,给乡镇企业对外经济活动以更大的自主权。
田军(国家计委):实现新战略还存在着一系列重大障碍,需要认真研究。比如电,现在全国每年短缺1500万千瓦,占总发电量的15%。发展外向加工,基础条件不足是一大难题。
杨沐(中国社会科学院):沿海地区的产业选择上有三种情况:首先是硬制的产业,如能源业,这不可能通过进口来解决;
其次是原材料行业,这是有可能通过进口来解决的;三是像农业一类的产业,现在看来难以大规模进口,但也不是就不能搞些进口。
另一个困难在于国际市场是否还有潜力?现在虽已不同于60年代那种国际贸易大发展的时期,但增加我国在国际贸易额中的份额还是可能的。现在外贸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体制制约,成本那么高,怎么向价格改革提供必要的资金?外贸体制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蒋中一(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有两方面问题值得考虑,一是现在出口面临中间组织不足的情况,靠现有外贸体制,发展出口创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产品不是没有竞争能力,而是缺少中间环节。另外,发展起来后,会拉大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差距,财政体制和粮食体制会有很大变动。比如,江苏目前是最大的粮食调出省,就有可能会变成调入省,这样牵涉到很多部门和地区利益的调整,也即有一个各地区利益的平衡问题。
朱嘉明:新的发展战略必然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制约。看到这些制约是好的,但不能不看到,很多问题正是在开放中、在实施中得到解决的。不能只算死帐,看不到“微循环”即“小气候”的作用,不能忽视机会创造机会的力量。在开放中深化改革,就能打开新局面。在广东东莞市,许多人们认为解决不了的问题都解决了。我们要是有上百个东莞,局面一定大不相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