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两次抉择——龙口化工厂出口创汇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05
第2版(经济)
专栏:

  两次抉择
——龙口化工厂出口创汇记
于广义
山东龙口化工厂,厂不大,工人也不多,400来个人清一色来自绿色的田野。
但就在这不显眼的镇办企业里,一批又一批的“群青”颜料,从这批摸惯锄头柄的农民手中,走向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4年这个厂出口量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成绩来自两次不同寻常的抉择。
1981年秋,龙口化工厂生产一片兴旺。厂里已有两年生产“群青”颜料的历史了,产品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保持在每吨4900元左右。这时,厂里来了不速之客——山东省外贸部门的代表,他们要该厂以每吨4200元的价格为外商生产出口“群青”颜料。“该不该接这个任务?”全厂上下议论纷纷。
“价格这么低,这不明摆着要吃亏吗?”有些人这样嚷嚷。
厂长刘玉德等却另有想法。在全厂职工大会上,刘厂长说:“从长远看,接受出口任务是乡镇企业的重要出路,我们不但要干,而且要干好,争取在国际市场牢牢站住脚!”
第一次抉择使龙口化工厂跻身国际市场,1982年、1983年,这个厂共为国家创汇50万美元。
但是,才过两年,龙口化工厂又面临考验。
1984年,国家市场价格和国内政策两方面的变化,使龙口化工厂不能维持原有的出口格局:要继续出口“群青”,必须大大杀价。
上海、天津等地的几个大型国营化工厂,因经不住这强大的冲击波,纷纷停止出口“群青”;国际市场上,英国、比利时、日本等“群青”生产强国,拥有强大竞争优势,咄咄逼人。
怎么办?是借机退出国际市场,转入内销;还是知难而进,背水一战?龙口化工厂咬咬牙,作出了他们的第二次抉择,把“群青”价格从每吨4200元下降到3600元。这个价比内销每吨低1300元。
“堤外损失堤内补”。这个厂致力于内部革新挖潜,降低消耗。他们改造旧设备,使原料跑失由5%以上下降到0.5%以下,产品成本降低10%左右,日产量由4吨增加到6吨。世上许多事是逼出来的。国际竞争,逼着这个厂不断求取上进。
这一年,龙口化工厂成为全国独家出口“群青”的创汇企业;第二年,日本、比利时的生产“群青”的公司或倒闭、或转产。
经过两场抉择,龙口化工厂终于站稳了脚跟。近两年来,国际市场“群青”价格开始回升,到去年已达每吨4700元,龙口化工厂的出口量也达1000吨。它正以胜利者的姿态活跃在国际经济舞台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