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心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05
第8版(副刊)
专栏:

  心碑
叶永烈
陶勇将军当年的老秘书沈旦华提起一桩往事,根据他的线索,我在上海西南郊一条僻静、狭小的弄堂里,叩响了一间小屋的门扉。
小屋的主人正坐在轮椅上。1979年一场车祸,使他半年不省人事。如今好了一些,能由妻子搀扶着颠颠巍巍走几步。五十来岁,头发已黑白参半了。他可说是中国最普通的老百姓。原先是农民;1954年,上海龙华火葬场扩建时,征用了他耕种的土地,于是成了焚尸炉的一名炉工。
他叫蔡其家,知名度等于零。
1967年盛夏的一个上午,一辆蓝白相间的接尸车,在一辆绿色的吉普押送下缓缓驶入龙华火葬场。那天在炉前上班的,正是蔡其家。递给他的焚尸牌上,赫然写着死者如雷贯耳的大名——“陶勇”!牌上还注明“不要骨灰”。他不禁一怔。连他这个文化粗浅的殡葬工人,也知道陶勇是身经百战的将军,功勋显赫的海军副司令、东海舰队司令。望着将军那由于冰冻过久而变形的遗体,望着三个凶神恶煞的押解人员,他知道将军蒙受了不幸。
陶勇遗体被推进焚尸炉,三尊凶神跳上吉普车扬长而去。蔡其家松了口气。出灰时,他不动声色,把陶勇遗骨单独放在炉子的一边。
中午,趁别人休息,他把将军的遗骨悄悄装入一只铁畚箕,拿起铁锹,独自来到附近的假山上。他在三棵冬青树中间挖了一个近一米深的土坑,倒进骨灰。为了日后便于识别,他放入写着陶勇名字的搪瓷的焚尸牌,含泪埋好——这一切,只他一人干,对谁也不说。
我问他为什么冒死保存陶勇遗骨,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我敬仰这些老将军。”
话说得诚朴又深刻。陶勇将军含恨九泉,但他的业绩与世长存。确实,为人民奉献一生的,人民会在心中为他矗起一座丰碑。
中国阴沉的天空好容易透出一丝蓝色。1975年1月5日,邓小平同志出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他毅然写下这样的批示:“陶勇同志是有战功的,要为陶勇同志昭雪。”
消息飞快传到东海舰队。龙华火葬场一位职工的爱人在那里工作,闲聊时说起了“北京消息”。
“真的吗?”蔡其家眼睛一亮。
“真的。听说要为陶勇开追悼会哩。可惜,陶勇的骨灰没有了……”
“陶勇的骨灰还在!”蔡其家透露了秘密。
舰队派人陪着陶勇子女赶赴龙华火葬场。蔡师傅带领他们来到那座假山,找到那三棵冬青树。陶勇子女紧紧地、久久地握住蔡其家的手,满眼泪水。他们敬佩自己的父亲,也敬佩这位普通工人。
不久开始“反击右倾翻案风”,陶勇的追悼会没有开成。
直至陶勇将军遇害十周年之后——1977年夏天,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为陶勇英魂昭雪。老战友李先念、粟裕、陈锡联、许世友、苏振华等出席了追悼会。在庄重肃穆的气氛中,陶勇遗骨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蔡其家迄今仍然普普通通。然而,正是这位平凡的工人,在将军落难、蒙受恶名之际,袒露出他圣洁的心扉。
我因而想起,也是在上海一条窄窄的弄堂里,一位名叫江小燕的街道工厂的女工,在严寒的日子,冒着生命危险声称自己是傅雷的“干女儿”,挺身而出,保存了大学者大翻译家的骨灰。
她的行动,也是那样质朴,那样高尚。
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中国老百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