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名著改编小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05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名著改编小议
陈思和
古人写出一部小说或者戏曲,大概很少考虑它的经济效益,也没有想到可以靠它来不朽。当时的风气,小说戏曲常为正宗的文人瞧不起,只要写出来了有人读诵,有人传抄,有人演出,作者就心满意足了,更不会想到要写些作家小传之类的东西留诸后世,以至弄得现代一批学者疑神疑鬼,连《红楼梦》、《水浒》的著者属谁还需大费脑筋。
然而他们的作品还活着,还流传在人世间。几百年来的禁书、焚书、战乱、沦亡、文字狱、封建迷信等等,使文化典籍失散了无数,唯独文学名著大多无恙,至今依然生气如故。究其缘由,是因为它们始终在民间流传,成为普通人民的精神食粮。一部藏于深宫的《永乐大典》,只与贵族皇室的命运连在一起,皇室倒了霉,它也跟着沦落,流失于异域。而文学名著是属于人民的,人种不绝,名著也将长存。古人地下有知,会为此发出“书比人长寿”的叹息。
名著的生命力,往往表现于它的普及性,至于用什么形式普及,那并不重要。因为有原著在,从影视戏曲中产生了对文学名著的爱好,再去寻原著来细细研读,进一步理解名著本身的思想艺术境界,这也没有什么坏处。近年来,名著大量被改编成电视戏曲,本是件普及古典文学的好事。当然,因为艺术样式的不同,对名著的思想内容、情节安排都会作出不同程度的删改,这是正常的;有的改编得好些,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有的改编得差些,受到人们的指摘,进而引起争议,也是正常的。如果当年《水浒》、《三国》没有大量说书艺人的再创造,如果《红楼》、《西厢》没有被改成昆曲、京剧、越剧等各种戏剧演出,如果《西游记》、《聊斋》没有被拍成各种电影电视,它们仅有文学原著的面目(有些还是文言文),能否为千百万普通人民所熟悉,能否在下层人民中间成为老幼皆知的作品,我很怀疑。
可是偏有为古人操心者,总不愿见到文学名著为千百万普通人所接受,仿佛一为俗人欢迎,便降低了名著的格调,于是深恶痛绝。本来,文学名著一旦改成其它样式(如电视剧),就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作品,我们讨论它的得失成败,应该是从这个艺术作品本身的特点来着眼,而不应以文学原著为绝对的参照系,以为原著的一字一句都不能更改。那些认为电视剧是“歪曲”了原著的论者恰恰忘记了,任何文学作品一旦与读者的主观情绪发生交流,总是烙上读者的主观色彩,也就是已经被读者的主观情绪所“歪曲”了。
现在影视事业发展迅速,利用现代艺术手段来改编名著,使大量无暇或者无能力去读原著的群众多少了解一点文学名著,是应该得到鼓励的。当然,质量有待提高,态度更需严肃,批评亦应持之以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