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艺术的多元与优化——读《中国摄影家作品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06
第8版(副刊)
专栏:

  艺术的多元与优化
——读《中国摄影家作品集》
沈鹏
人民美术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国摄影家作品集》,一下推出了陈长芬、朱宪民、罗小韵三位中青年摄影师的作品。
那幅红、黑、绿三种色调构成的圆球形体,是陈长芬所摄。在一家商店橱窗前,我曾面对它长时间驻定遐想:那是太阳、月亮、地球的“综合体”?或者说阴阳的象征?太极图的变形?……陈长芬的圆球形体给我们欣赏中的乐趣是无穷的。
作为艺术工作者而有机会遨游四海,拓展视野,该是多么幸运。广见博识可以改变艺术工作者的视点和思想境界。陈长芬在民航工作的条件,使他能够居高临下地从天空俯瞰地面。视点转换了,大地、瀚海等形象随着变化,立足地面上想像不到的线条、色块、图案出现了。星空在陈长芬心目中唤起的美感,是现代人所特有的。古代玉兔、金鸟的传说,与规定着“道不变”的寂寞、冷清的“天”,在具有现代技术的摄影机前同一潜藏着内在生命的无穷活力,充满神奇、奥秘的未知世界已经和终将逐步被认识,等待新世纪的人类去探索、开发……。
我们的艺术呼唤现代感。一提现代感就觉着暗藏异端,起码是缺少分析。即以星空、宇宙作为具有永久性魅力的对象来说,到人类已经进入航天时代的今日,也有了新的内涵。我确信,那个三种色调组合的圆球,虽然从远祖的太极图得到启发,但决非太极图的简单的演绎,正如古代的哲学思想可以启发原子理论,而原子理论却建立在全新的科学体系的基础上,道理是相通的。
个性,现代感……,始终在这套《中国摄影家作品集》的视野之内。编者确信艺术的繁荣有本身特殊规律,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于不因个人偏好而阻碍艺术发展的多元化。请看,点、线、色、面在陈长芬那里交织成壮美奇特的图案,在罗小韵那里有时转化为清新的乐曲,发出《生命的咏叹》、《回声》。在《自然变奏曲》、《秋的梦》等作品中,显出她对天籁深处的韵律感受是多么细致、亲切。而当她立足西藏高原的时候,旋即改变了镜头的取向。罗小韵自己宣称:“在朴实、粗犷、浑厚之中不失含蓄、抒情和细腻,成为我多年来始终追求的艺术风格。”
来自黄河岸边,17岁起当过照相馆学徒的朱宪民,在他的生活里说不上传奇色彩。他的作品那样朴素、真实,不加任何粉饰。有的作品,我甚至怀疑会不会因过分强调“真”而忘却了美的追求。喔,不,我断定他有一个信条——只要真实,便是美的。怀着这样的信念,朱宪民不假借滤色镜,不依仗暗房特技,甚至不追求“完整性”,硬是从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身上摄取朱宪民认可的美,展示出独特的风俗画卷——一个属于朱宪民的世界。
面对生活,朱宪民的镜头尽量求其近。这一点刚好同爱好宏观的陈长芬成为对比。摄影家不是生活的万能的复制者,摄影家的独创性表现为用自己的灵感的火花去曝光。各别艺术家的个性形成艺术总体上的多元化,有见地的出版者重视摄影家的个性,却并不因此抹煞出版者本身的主体性。出版者的主体性倒常常在敢于把各式各样个性鲜明的作品推到读者面前,促进艺术上的竞赛,助成艺术自身机制的优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