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为红学筑一块基石——《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首卷读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06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为红学筑一块基石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首卷读后
李彤
曹雪芹写《红楼梦》,“十年辛苦不寻常”。而今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勘《红楼梦》,则七易寒暑。在生活节奏已大大加快的当代,这股执著的劲头也够不寻常了。七年间,《红楼梦》的11种早期抄本的影印或复印本(后来又补上列宁格勒藏本,共12种)汇聚于北京恭王府内的一间斗室,将它们的异同比勘对校,记录于专用稿纸,一字不苟,一本不漏——这项绝不轻松却并非人人都能理解的工作,由冯其庸先生总其成,冯统一君任其事。现在一提起“皓首穷经”来,总是含着贬意的;但对于为校勘《红楼梦》而“消得人憔悴”的汇校者,我却愿致以敬意。这是因为,此种事无须人人去干,却必须有人去干,以一二人的辛苦而换来千百人的便利(指红学研究者),再往远一点说,或还能告慰雪芹于地下,嘉惠读者于未来。如此“埋首穷红”(借民初某先生语:“吾之经学,系少一横三曲者”),真是善莫大焉。
《红楼梦》的版本研究自胡适始,至今恰好一个花甲的历史。那研究成果,可说已相当深入。但有两个薄弱点不容忽视:一是早期抄本毕竟尚未全部影印,作为某一研究者个人,很难得见某些珍本,遑论聚诸抄本在一起作从容考察了;二是以往的大多数研究,或囿于所见偏重于某一版本的内部分析,或限于精力只得依局部现象做出整体性推断。对这两个薄弱点的反省,亦即对一次全面汇校、一部精审可靠的汇校本的呼唤。红楼梦研究所挑起这副担子,当属义不容辞。于今他们贡献出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文化艺术出版社现已出版首卷),第一次从横向(现存全部版本)和纵向(八十回首尾无遗)两个方面的完整意义上,对《红楼梦》早期抄本作出了考察记录,为红学的版本研究提供了全面而翔实的材料。
翻开书页,所见是一种面目一新的汇校方式。没有繁复冗赘的“某本作某”的文字校记,而是把底本(庚辰本)的每一行扩展为一页表格,纵11行,首行为影印的庚辰本正文,以下依次列出己卯、梦稿、甲戌、蒙府、戚序、戚宁、郑藏、舒序、甲辰、程甲和列藏本的相应部分,文同则留白,文异则录出,并用各种符号表示删、增、改等情。这种校法,诸本文字横向排比,异同之处粲若列眉,使用者“一目十行”之下,诸本面貌已了然于心,绝无羼误之虞,且具检索之便。这种汇校方式,全出于校者的创新。这既由内容(入校本之多)所决定,也是开展版本系统研究的需要。
用系统的而不是孤立的方法来研究《红楼梦》版本,这是在另一层意义上的创新。独钻某一版本,难免盲人摸象。把各种早期抄本视为一个有机的系统,综合考察、整体研究,才有可能较准确地排定各版本的序列位置,较切实地辨别其亲疏渊源,较科学地划分其母系统之下的子系统,较清晰地窥视其流传繁衍的历史原貌。这道理其实不言自明,但个别考察易,系统研究难,难就难在基础材料工作的耗工费时。可以说,必有此一番汇校功夫,才能使红学的版本研究进入系统方法的新境。现在,各本间的因袭传承关系,已经在汇校本的横向对照中初露其经络了。治版本,一字一句地计较,从大多数读者的角度看来,也许是过于微观的研究了。但若把着眼点移近一些,便会看到这里也有一种相对的宏观——我以为就是系统的研究。而更为宏观一些的对一部文学巨著的科学评价,也正应建基其上。由此我们又可以说,必有此一番汇校功夫,才能使整个红学研究建立在更为科学、坚实的基础之上。在感悟和鉴赏之余,增加些定量的实证分析,这样去认识曹雪芹本人、《红楼梦》本文究竟是何面目,探讨作者的修改或后人的妄改究竟反映了何种思想或心态……如是观之,我们不妨称这厚重而精美的五卷大书是为红学研究添筑的一块基石。
末了,愿献上一点小小的异议。此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依底本命名。但在总共12种版本中,仅3种名前有“脂砚斋重评”字样;况且此书又只汇校正文,舍脂评不校。为了名实相符,似乎简省一点,径称《石头记汇校》便妥。不知汇校者以为如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