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珠江冲击长江——长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考察印象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07
第2版(经济)
专栏:

  珠江冲击长江
——长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考察印象之二
本报记者 蒋亚平 吕网大
如今长江三角洲各级干部,大谈广东,大
谈珠江,谈起来充满了仰慕之情
若论自然条件和经济实力,中国有两个公认的“金三角”。大的叫长江三角洲,是哥哥。小的叫珠江三角洲,是弟弟。近两三年,小弟弟和大哥哥悄悄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1984年,珠江三角洲的人们深为自己经济发展滞后困扰。举头北眺,好一个龙腾虎跃、生机勃勃的苏南乡镇企业群。在苏锡常,在杭嘉湖,在上海郊区,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前来取经探宝的南粤客人。
当时,与珠江三角洲相比,长江三角洲确有许多聊以自豪之处。凭机警灵活起家、靠“打时间差”发展的乡镇工业,奇军突起,势不可遏。农民开始富了,乡村漂亮了,城市发展了,整个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三四年过去,两个“金三角”之间的关系,却发生了颇为有趣而又令人深思的颠倒。
长江三角洲的人们翘首南望,惊奇地发现,以前的小弟弟已经出奇地长大了。
如今在长江三角洲,省、市、县、乡各级领导,包括企业的书记、厂长,几乎无人不谈广东,无人不谈珠江。那言辞那语气,充满了仰慕之情。
人的流动完全倒了过来。前去珠江三角洲考察、参观、学习的长江三角洲各界人士,不同层次,川流不息。记者所历各地,几乎全都组织专人去过珠江。
在这些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有两个“超级代表团”格外引人注目。去年11月末到12月初,全国唯一的女省长顾秀莲率高级阁僚20余人,组成江苏省赴粤综合考察团,奔赴广州、深圳、珠江、东莞、宝安等市县,觅亲结友,详察细访。新年伊始,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上海市市长江泽民,带领上海代表团南下珠江。
不看不知道,看后吓一跳。
号称“天下第一乡镇企业”的无锡县,发现与珠江三角洲相比,自己还多属土枪土炮,再不急起直追,不仅出口创汇远远落后,国内市场都难保;
嘉兴市深感震惊。到珠江参观考察后,竟生出“乡下人进大上海”的感觉;
吴县副县长谢慧新坦然告诉记者:“我们过去讲了多遍外向型经济,自以为清楚,到珠江一看,才知原来是糊里糊涂。”
珠江三角洲对长江三角洲的冲击,当然不仅仅表现在这些方面。长江三角洲的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打上了珠江的印记。苏州成立了“三来一补”办公室,张家港专程请来了深圳经理,无锡县各种窗口已在深圳、珠海建立,来自长江三角洲的交易会、洽谈会、座谈会,在珠江地区开得热热闹闹……
珠江,正以她奔涌的经济外向潮头,冲击和改变着长江。
差距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上,也在思想观念上;灵活的“长江人”发现,如今“珠江人”比他们灵活多了
两个“金三角”近年拉开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上。
到目前为止,广东(绝大部分在珠江三角洲)已利用外资47亿美元,江苏仅为4.6亿美元;
珠江三角洲出口型的乡镇企业已占总数的20%以上,长江三角洲则不足4%;
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东莞市百余万人,去年靠“三来一补”收工缴费9000多万美元,千余万人的大上海市只收约2000万元;
上海市那顶“出口创汇全国第一”的桂冠,已被粤军抢去戴在头上。
差距远不只是表现在这些具体的数字金额上,令长江三角洲的人们吃惊而又羡慕不已的,是珠江三角洲那些显示了良好投资环境和强大发展后劲的基础设施。仅仅一个东莞市,集资5000多万元,建成了2万门的程控电话,可从乡村直接同欧美通话。相比之下,长江三角洲一些县市,连传真设备都不齐全。
在经济上,珠江三角洲已经开始融入国际循环的大潮,虎虎生气;长江三角洲在国内经济舞台上,虽仍有优势,但越来越为各种原料大战和地区保护政策所困扰。
最大的差距,在思想、观念上。
长江三角洲曾以观念超前、机警灵活享誉国内,自己也常为此津津乐道。到珠江一看一比,他们共同的感觉是,珠江人思想解放,政策开放,权力下放,服务有方。珠江人只有一个标准:更快发展生产力,干工作办事情,有利就干,没利不干。
早在开放之初,广东就响亮地提出三个“更加”:对外更加开放,对内更加搞活,对下更加放权。这三个“更加”,在思想、组织和体制上,为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奠定了较牢固的基础。珠江提出的“用好、用足、用活中央政策”的口号,更使长江三角洲着迷。顾秀莲总结江苏同广东的差距,重要的一条,就是江苏没有“用好、用足、用活中央政策”。她对记者举例说,南通、连云港在外汇留成上本来也可享受珠江三角洲的待遇,但对此利用不足,没能发挥这两个城市的窗口作用。
由观念上的差距引起的其它差距,表现在方方面面。长江三角洲对党政干部出国控制很严,手续办下,五关六将,极不便当。珠江人认为,出国有利于经济开放,控制就不那么死;同外商谈判,长江三角洲几轮下来,还得请示汇报,成交很难。珠江三角洲谈判,往往是把图章装在口袋里,当场拍板;压缩行政性公司,长江三角洲不问青红皂白,风卷残云,一刀砍下。珠江没有简单行事,而是实实在在地想法把行政性公司变为经济实体。
用一个不甚精确的比喻。两个三角洲之间现存的种种差距,颇似两股对向涌来、落差不同的潮头。两潮相遇,高的压过,低的淹没。正如长江三角洲在几年前强劲地冲击珠江一样,现在,珠江潮来得更急更猛更高,长江三角洲受到强烈的冲击,当然是势所难免了。
珠江的成功深刻地证明:开放是改革的
酵母,也是发展的酵母
珠江三角洲显然有一些长江三角洲所不可比的优势:毗邻港澳、华侨遍布全球。长江三角洲也可谈出一二三四处优势,为珠江三角洲所没有:声名赫赫的大上海,呱呱叫的乡镇企业,宽敞的厂房,精良的设备、技术,高素质的科技人员和劳动力……
人们有理由问的是,这些优势为什么没能使实力远为强大的长江三角洲保住中国经济发展的先驱地位?如果说中国已经有只活跳跳的“小老虎”跃起的话,为什么公认是小珠江,而不是大长江?
思索之下,不难发现,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之间的差距,从最根本上讲,是两个地区在对外开放程度上的差距。珠江三角洲坦然地向海外敞开大门
(当然这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现在也没有完结),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从多方面深刻地改造自己,使先进的技术、设备、国内建设所匮乏的资金,包括种种外来的思想、观念,汇流涌进,从而形成一个生动的经济环境。
而长江呢?象征性半开的大门上,仍闸着一道道的栅栏。资金也罢、技术也罢、订单也罢,出也难、进也难。
长江三角洲的改革,不比珠江晚;为深化改革所花费的气力,不比珠江少;设计的各种经济发展思路,远比珠江多。珠江的成功深刻地证明:开放是改革的酵母,也是发展的酵母。
渴求更大程度的开放,渴求发展外向型经济所必需的全方位松绑,长江三角洲对此开始觉醒和变得日益强烈的渴求,也许正是珠江冲击长江这一经济现象所引起的连锁反应中,最精彩和最具魅力之处。
但正是在这点上,长江三角洲仍然感到茫然。原因是在扩大开放度上,许多由上级规定的现行政策把人限制得死死的。
于是,一个又一个报告,来自江苏的、来自上海的、来自浙江的……纷纷飞向北京。内容千差万别,要求难以赘述,但共同的主题是:给权,开放。
面对珠江的冲击,长江三角洲的各级领导劲用两处。一处是向上要权,争取和珠江三角洲有大致相同的开放度;另一处就是向下鼓劲。江苏提出“团结默契、灵活变通”的口号,个中意蕴,明眼人不难看出。
顾秀莲从广东返回后,对部下明令;你们放手干。江泽民由粤返沪,召开全市万人干部大会,要求全市有紧迫感,“勇敢地开拓上海经济新局面”。
珠江冲击长江,长江波涌潮动。记者就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前景请教江苏省省长顾秀莲。这位女省长笑而不答,只是说:“不谈前景,踏踏实实干三年。”
记者深信,凭着这“踏踏实实”,长江三角洲最终一定会同珠江三角洲并驾齐驱,成为中国沿海地带另一只生气勃勃的“小老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