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历史上并无“洋务派”和“洋务运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07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历史上并无“洋务派”和“洋务运动”
“洋务”是泛指同西方资本主义有关的一切事务。在中国近代史上,同洋务打交道的人,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的人们,并非只限于清朝统治阶级中的极少数人。
50年代至90年代,容闳、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陈炽、陈虬等先后提出变法自强主张。中日甲午战争以后,这种变法维新运动日益高涨。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维新把这种变法自强的运动推向顶点。此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逐渐兴起。无论是变法维新,还是革命共和,在实质上都是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深入发展。
在晚清政治家中,李鸿章算是进行洋务活动最多最为突出的一个,并且提出对外“和戎”、对内“变法”的主张。虽然他所谓的“变法”不是改变封建制度,但他毕竟提出了要求变革的主张。李鸿章力求对外妥协,在晚清军阀中,可以说是最大的投降主义者。热心洋务的张之洞虽然建树不多,在对待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上却是倾向抵抗的。可见,在办洋务的晚清官僚、军阀中,他们的思想政治倾向也不尽相同。因此,勉强将他们统称为“洋务派”,未免背离历史事实。
前面已经讲到,学习西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洋务活动,是中国各阶级、各阶层的人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所进行的活动。因此,它并不是晚清官僚军阀所独有的运动。
此外,至今还未发现清政府关于推行“洋务运动”的号召,也未见到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官僚把自己所办的洋务称做“运动”。所谓“洋务运动”,在近代史上是不存在的。
(摘自《光明日报》1月20日 吴雁南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