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古今漫话水循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2-07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古今漫话水循环
现代的科学技术证实了人类早期的一个基本论点:“水是万物之源”。
在古代的学者中,就有人从生活经验中形成了水循环的概念。我国唐朝著名学者柳宗元在注释屈原的《天问》时,撰写了《天对》。其中有一段关于水循环的问答。
屈原《天问》:“九州安错?川谷何夸?东流不溢,孰知其故?”
柳宗元《天对》:“东穷归墟,又环西盈。脉区土区,而浊浊清清,坟垆燥疏,渗渴而升。充融有余,泄漏复行。”
可惜的是,这样一个精辟的水循环理论,由于当时无法作科学论证,也无法得到公认。
水循环确实是促进物质交替、能量转换或再生,并使地球生机盎然、朝气蓬勃的生命线。其规模之大,遍及全球。辐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能总量中,有23%消耗于水分蒸发,而水汽凝结时,能量又被释放出来。所以水循环也伴着热能循环。海水蒸发是水循环的开始。太阳、海洋、大气构成了一架永恒运转的心脏传导系统。而世界大洋则是地球上淡水的唯一来源:水分蒸发,化为水汽,被风携带到大陆上空,水汽凝结变成水滴或冰粒,形成降水。一部分降水渗入地下储存和调蓄,一部分汇成江河最后归宿大海。
水循环把氨基酸、核糖、核苷酸、卟啉等生命物质护送到原始海洋储备起来。水在光合作用中分解出氧。高氧层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变为臭氧O3,形成臭氧层。臭氧层保护生物免遭杀伤。海洋生物艰难登陆,大地披上绿装,地球面貌焕然一新,开始形成了生物圈。
水是自然界的经纬,循环是天地间的命脉。我们应当把天文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重新综合起来,建立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
(摘自《地球》1988年第1期 孙德佩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